“雖然足球是圓的,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但我們都得承認,英格蘭隊已經被推到了懸崖邊......”

馬丁.泰勒的語氣已經喪了起來,完全不復開賽那般活潑。

倒不是他玻璃心,而是博格坎普那個進球給他們的打擊太大。

這個進球讓荷蘭隊在對手的心中一下強大了數倍,博格坎普簡直無所不能。

就連身經百戰的萊因克爾都無奈地嘆了口氣,作為一名進球效率很高的球員,他在球員時代就懂得優秀的前鋒不能只在固定的套路里有效率,要不斷豐富自己的進攻手段,讓自己成為球場上最好的獵手。

他參加過1986年和1990年兩屆世界盃,自認為在射門環節要比絕大多數球員高明,能和他過招的人不多。

而博格坎普的進球則讓他吃驚不已,這個進球展現了“冰王子”全面的能力。

反跑甩開坎貝爾是靈活和爆發力的體現。

弗蘭克.德波爾的長傳球又平又深,如果換一個蹩腳的前鋒很可能直接停出10米。

這種球很難一次觸球就停在草坪上,博格坎普這次停球並沒有失誤。實際情況怯怯很理想,他把球停在了身前最舒服的位置,方便連線下一步動作。

足球從草坪上彈起,實際上並沒有彈多高,造成了坎貝爾的誤判,為隨後的行動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他在坎貝爾貿然上搶時的處理球方式也極為老道,從觸球到鑽襠都是順勢而為,一氣呵成。

再看最後一腳射門堪稱驚為天人,他經過一番臨時應變後選擇射門,身體平衡感卻極為出色,無論是步點還是節奏都堪稱絲滑。

那外腳背觸球后,足球就像是定向制導一樣,不但繞開門將,還打在了最刁鑽的球門的左上角。

博格坎普在如此重要的比賽中隨機應變竟然能打出如此高質量進球,萊因克爾認為如果自己平時刻意練習,也許能在虐菜局偶爾蒙出一腳。

但在生死時刻能使出這樣的殺招,只能說說一句自愧不如,因為這個進球對前鋒的要求極為全面,幾個動作環環相扣,簡直就是賞心悅目。

貝克漢姆的心情比兩個解說員還要沉重,萊因克爾只是震懾於博格坎普精湛的技藝,而他卻感到了命運的桎梏。

要發生的事情遲早要發生,只是苦主由阿根廷變成了英格蘭,實在是有點黑色幽默。

但他沉痛的心情很快就散去了一大半,倒不是他心大,而是因斯正在扯著嗓子嘶吼,他剛才包的紗布已經染紅了,大半,上衣也從白色變成了不均勻的紅白相間。

大概是因為出了太多血,付出了太多成本,他在場上就像一個輸不起的賭徒,死活要和荷蘭隊拼一把。

他放聲大吼,不斷揮舞手臂,紗布紅色的部分似乎又有蔓延的趨勢,肉眼可見得慘。

這就像買彩票,有人無腦投注幾十塊,有人隔三差五花幾百塊,而他則是把棺材本都放了進去,已經擺出了搏命的架勢。

貝克漢姆不敢大意,畢竟大家關心都不錯,這個傢伙投入了這麼多,自己現在放棄了實在不紳士。

世界盃裡真正讓球員真實感受到距離冠軍近在咫尺要到半決賽,經歷過第一場淘汰賽的洗禮後,四分之一決賽中的比賽都特別精彩。

除非實力懸殊,否則出名局的機率很高。

比如英格蘭球員在對陣阿根廷之前緊張個半死,但再進一步時反而放開了不少。

貝克漢姆能看得出來,球隊的很多球員的狀態都和他類似,被受傷的因為牢牢綁在同一條船上。

你會不會為了別人拼過命?

沒有!

在和平年代也通常不會有這種機會,這明顯違背了人的本能意志。

體現自身價值、幫助他人、為所在群體發聲,這是一個人在社會群體中的正常成長順序。

但面對當下的情況,貝克漢姆覺得理論性的東西並沒有那麼絕對,因為他就準備為因斯而拼一把。

當然,其中還夾雜著個人價值的體現和國家榮譽感。

比賽重新開始,英格蘭隊橫向傳導幾次球,也又勒索克斯在左路強行傳中,赫斯基換上來就得用。

結果大門板頂翻了斯塔姆,把球停穩後大力抽上看臺。

“這腳射門太著急,防守隊員離得很遠,他完全可以調整一下再射門!”

萊因克爾痛心疾首地說道,赫斯基這腳射門實在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