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吹牛吹大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莫謙決定組建一個文臣班子,他要設立一箇中樞部門。
莫謙對在座眾人說:“諸位,咱們現在地盤是越來越大了,這治下的土地和百姓也越來越多。
這地盤大了,人多了,這領導班子的建立也就迫在眉睫,我決定組建義軍中樞政府,正式確立咱們義軍的文官領導體系。
咱們現在還處於打天下的初步階段,我決意先暫時建立民政司,專管錢糧民生。
再立廉吏司,專管官員升遷任免,再加之前的刑罰司,三司衙門為我義軍政府的基礎領導班子,負責治理地方。”
莫謙說完這話頓了一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
喝茶的時候,莫謙用餘光偷瞄了一下下方。
組建三司衙門,地下的武將們倒是沒什麼反應,但是李邦華等一群文官卻是個個精神抖擻。
李邦華等人都是文官出身,對於政治可比軍事有興趣的多。
莫謙放下茶杯,繼續說道:“至於這三司衙門的主官,曹國祺為民政司司長,李公為廉吏司司長,至於這刑法司嘛,你們可有什麼合適的人可以推薦?”
眾人一番冥思苦想,李邦華本想舉薦自己的好友梅之煥。
但是一想到梅之煥是新降之人,貿貿然就高居司長的位置,怕是會惹人閒話。
而且莫謙對於司法有他自己的一套,跟大明朝的司法完全不同,乃是三權分立的政策,就這一點,不熟悉義軍司法制度的梅之煥明顯不合適。
李邦華思來想去,忽然腦海裡想到一個。
他起身對莫謙說道:“主公,老臣想到一人,可任刑法司司長一職!”
“哦?是什麼英才,李公速速說來。”
“這人主公也認識,便是現今的袁州知府王忠毅。”
“王忠毅?”莫謙眉頭一皺。
“對,就他,老臣與此人有過幾次照面,聊過幾回,此人年少英才,是大儒李贄的崇拜者,又接觸了過西洋的學識,對律法和西洋文化頗有研究,有西儒風範,此人雖年少,但可堪稱大才,此人擔任刑法司司長一職,最合適不過了!”
莫謙一聽這話,腦海裡回味一番,想起這王忠毅現在已經是袁州知府了。
這人莫謙倒是見過很多回,有很深的印象。
王忠毅年紀不大,但是政績卻很突出,而且在判案上非常有一套,或許是受了自己的一些影響,在王忠毅的治理下,袁州地區可以說是夜不閉戶,這在這個年代已經相當可以了。
“好,那就依李公所薦,任命王忠毅為刑法司司長。”
“李公,您現在是廉吏司的司長了,我這三母地盤的官員可全都由你來負責安排了,你可得好好得給我選賢任能啊,而且一定要給我把官員的廉潔問題放在首位。
官員可以加薪,但是絕不能貪汙,希望李公能將廉吏司的廉字深入官員們的心中。”
李邦華深知自己身上的重任,當下鄭重的說道:“主公放心,老臣定不辱命,絕不辱沒廉吏司這三個字!”
“好,有李公這句話便好,今後這江山重任,可就放在李公肩上了。”
確立了文武班子後,莫謙的政府算是基本有了一個雛形。
雖然還沒做到像後世那樣方方面面都有官員管理,也沒有像大明朝一樣各級部門齊全,但是基本的草臺班子算是搭建完畢。
宣讀完三位司長的人選,李邦華又站出來問:“主公,咱們義軍的治所放在哪?”
“南昌啊,怎麼,李公有新地方可選?”
李邦華說:“老臣認為,南昌並不適合成為我義軍政府治所所在,原因有二,第一便是南昌無險可守,且航運不便,遠不如現在的武昌城。
其二,將治所放在武昌,咱們義軍的勢力範圍就大了,往北可上河南,往西可入四川,往東可攻南直隸,水師練成之後,大軍可順江東下,直搗南京,屆時主公再入南京稱王,半壁江山便入了主公甕中。
武昌地利遠勝於南昌,將治所定於南昌,對於主公今後的皇圖霸業並無何好處,若是定於武昌則不可,荊州自古以來便是兵家重地,可謂天下之中,主公在此立足,可威名播四海,揚名於中華,雖有小害,但更多的還利。
昔日諸葛武侯禁言劉皇叔佔據荊州,便是憑藉荊州為基,這才有了三分天下,主公今日定武昌,則霸業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