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都知道他們當年寒窗苦讀的經歷,未曾高中的時候,他們想的是今後做官一定要做個好官,做個清官。

但是自打進入官場後,卻發現這大明的官場已經腐敗到了骨子裡,到處都充滿了骯髒,到處都充滿了勾結,交易。

這大明遠遠沒有他們理想當中的那麼好。

當看到百姓食不果腹,看到百姓流離失所,看到百姓慘死在屠刀之下的時候,他們的三觀早已徹底崩塌。

黃端伯明末時能稱為南方第一硬漢,或許他忠於的並不是朱明王朝,忠於的僅僅是漢族衣冠和漢族千百年來的文化吧。

作為江西人,黃端伯不止一次的在江西境內瀏覽過各處名勝大川。

有幸的是,崇禎八年時,黃端伯在路過吉安府時親眼見到了在所謂的反賊治下的江西其他府縣。

崇禎九年時,黃端伯回老家看望病重的父親,又再一次路過南昌府和吉安兩府。

這一次,南昌已經被莫謙攻破,南昌府徹底換上了城頭的大旗,連老家黎川也被農民軍攻下,漢軍在建昌設立了新任知府,任命了知府等人。

回到黎川老家的黃端伯,看到了正在被抄家的益王全家。

漢王沒有殺他們,但是卻把他們統一押送到了南昌集體關押起來。

建昌府也改頭換面了,之前的那些鄉紳地主不見了,田間的農田都被均分給了百姓。

均田策在建昌府搞的有聲有色,建昌百姓的臉上不時可以看到笑臉。

黃端伯震驚了,他的三觀在那一刻徹底崩塌了。

他看到一個清廉的政權正在冉冉升起,他看到了同為讀書人其他後生成了漢軍政權的官吏。

他們每個人都接受了漢軍的培養,每個人想的都是如何為百姓服務。

建昌府衙門口甚至高掛著一副對聯。

谷當官不為民做主,

不如回家賣紅薯!

紅薯這東西,黃端伯沒有見過,但是卻聽說過這東西,聽聞是一種泊來的外來物品,產量驚人。

建昌府這地方,太窮了,因為太偏僻,土地又貧瘠,百姓過的很苦,一年到頭餓肚子的時候多。

但是在黎川老家,黃端伯卻看到一群讀書人正帶領著百姓在山上開墾出來的梯土中種植著一種東西。

黃端伯一番打聽才知道,這群讀書人是黎川縣的鎮長和縣衙官員,他們正在帶領百姓種植一種從福建傳過來的產物——紅薯。

看到這一幕,黃端伯震驚了,他沒想到一個反賊組建的政權,卻遠遠比大明王朝的官員對百姓還要上心。

他們親自擼起袖子,捲起褲腿,扛著鋤頭帶著百姓在田間勞作。

看望老父後,黃端伯回到南京,他久久都忘不了在黎川老家看到的那一幕。

前段時日,黃端伯聽上級說,武昌的漢軍已經舉兵打了過來,連克安慶太平兩座重鎮,南京的西邊門戶徹底洞開,南京沒有軍事屏障了。

黃端伯聽到這一訊息時,甚至還有驚喜,他希望漢軍能夠入主南京,可又不希望大明南都陷落,一時之間糾結不已。

但是看完這幾日南京城幾名守備的操作,黃端伯基本看出苗頭來了,南京城根本不可能守得住。

就按照漢軍那種攻城方法,他們當中肯定藏著能人,有人獻策給漢王,攻城的主攻方向,肯定在其他方向。

至於是哪個方向,黃端伯無法肯定。

今天又看到陳光裕如此輕敵,連自己好友劉成志的警告都視而不見,黃端伯便猜出浙兵可能會反水。

但是黃端伯並不想說出來,他對劉成志說:“廣如老弟,這天下大事,不是你我一二人能夠改變的,這天,要變色了!”

劉成志一聽這話,頓時心中一驚,他立刻知道黃端伯肯定是看出了某種端倪。

仔細一想,劉成志也就想通了,他哈哈一笑,說:“變就變,我就不信再變,還能比現在的天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