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自唐宋以來便有朝廷在此設立市舶司,作為管理廣州對外貿易的海關機構,大明嘉靖朝時,便已經誕生了三十六行商,萬曆初年,朝廷首次改變了以官治理廣州的傳統,而以當時較為盛行的三十六個行業三十六行,來共同管理廣州。

這種以商來管的模式差不多跟民間的外貿經委一個意思,他不光只是一個簡單的貿易公司,而是要負責招商,管理,操縱等各種事情,幾乎大權在握。

三十六行商在廣州的商貿權利極大,他們一邊管控著商品的進出口,一邊又跟廣州府的官員積極配合,每任廣州知府和三司衙門的高管們在離開的時候都是盆滿缽滿。

三十六行到了清朝就演變成了註明的十三行商,也就是伍秉鑑他那個時代的前身,他們每年夏冬兩季都會定期在廣州召開廣交會。

三十六行商在明末時幾乎掌控了整個大明朝南部對外貿易的視窗。

每年的交易金額多達成百上千萬兩的白銀。

這麼大的交易額,其中的利益可想而知,可惜朝廷不重視商業,對廣州的關稅幾乎是一竅不通。

莫謙攻佔廣東後,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接管廣州的碼頭和港口,然後就是收稅。

如此粗暴的做法,非常明顯的動了廣州三十六行商們的利益。

這些人可不管是誰來廣州當政,在他們心裡,他們覺得只要是當官的,就沒有不貪汙的。

但是奈何這次三十六行商們卻遭遇了廣州滑鐵盧,數十萬兩的白銀甩出去,廣州海關的官員居然沒有一個人敢收的。

海關的官員們非但不敢收錢,甚至還把他們行賄的訊息告訴了莫謙。

莫謙對海關這些年輕的官員如此行為非常滿意,他親自嘉獎了這些不受利益誘惑的官員們,並且下令,出兵逮捕這些行賄的行商。

一時之間廣州府監牢里人滿為患,每天抓進來的人多達幾十人。

廣州商行一下子變產生巨大的反響,有人高興有人憂。

愁的是那些家中有人被抓進監牢的,高興的是那些在廣州商行裡沒有什麼地位的中小商戶們。

他們早就想希望那三十六家大商戶早點完蛋,他們好早點取而代之。

沒成想莫大王以來,他們的夢想居然真的就成真了。

三十六行的頭號商戶老闆全部被逮捕進了監獄,廣州府的對外貿易幾乎全部陷入了停滯當中,海關的稅收肉眼可見的在每天降低。

被收監的三十六行老闆的家人開始為這些人奔走相告,他們聯合起來,企圖以脅迫的方式希望莫謙能夠放人,並且揚言,如果不放人,那廣州就從此沒人能做洋人的生意了。

莫謙才不怕他們這幫人要挾呢,莫謙立刻命人叫來廣州三十六行下面的那些中小商戶們開會,會上,莫謙有意無意的透露出來想要這些三十六行的商戶們能夠積極一點,取代那些老商戶,成為廣州對外的大商戶。

這意思一傳出來,三十六行的大老闆們都坐不住了。

他們紛紛花大價錢買通了獄卒,想辦法帶話給自己的家人。讓他們馬上到莫大王面前求饒,承諾以後一定會照章納稅,合法做生意。

中國人有句老話,民不與官鬥。

這民可不光是指的是種田的普通老百姓,連商人也是包含在內的。

商人自古以來地位就不高,因為他們的本性就是逐利的,若是他們的社會地位拔的太高,他們便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財力在各行各業進行徹底的壟斷。

一旦形成了資源壟斷,那對於百姓來說簡直就是災難,不信你看六百年後。

作為後世人的莫謙可是清楚得很,這幫子商人,骨子裡就是逐利的。

有幾個商人在發財之後會想著回報社會的,哪怕是馬大老闆在成為中國首富後也是過著飛機遊艇的豪華生活,還用少量的資本撬動出上千倍的財富來,並且幹起來自古以來一本萬利的買賣高利貸,美其名曰屁吐屁。

莫謙對商人沒有好感,但是他也知道,這個社會離不開商人,沒有商人的存在,那各地的商品便得不到有效的流通,百姓也享受不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當然了,社會繁榮的一切前提那就是優良的稅收系統和守法照章納稅的商人。

如果稅收系統出了問題,那商人和百姓便會不堪重負。

如果商人為了利益偷稅漏稅,那國家和政府便會因為收不到稅收而造成財政短缺。

莫謙只是見了一些中小商戶,三十六商的大老闆們便坐不住了,一個個都紛紛託家人來求見莫謙,希望莫大王能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願意照章納稅,做一個合法的商人。

但是莫謙可不是這麼好說話的,前面敢花錢賄賂自己手下的海關人員,後面居然還敢放話威脅自己,這幫孫子,如過只是求饒就輕饒他們的話,那對他們來講豈不是太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