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之敦,字催科,湖廣行省黃岡人,舉人出身,去年才剛剛升任萍鄉知縣。

程之敦雖然是舉人出身,但是他本人能力卻是非常高的,在萍鄉僅任知縣一年,便將萍鄉縣治理的井井有條。

據>記載此人精明渾厚,崇禎丁丑年(1637年),一群流寇差點就把袁州府給打了下來,緊急時刻還是程之敦率領官兵趕到,這才擊退流寇,保住了城池。

程之敦出身普通農戶家庭,自小便過的是清貧日子,對百姓疾苦有著切身體會,在看到莫謙在百姓中執行的各種政策後,程之敦的內心動搖了。

讀聖賢書近三十載了,為的是什麼?

為的還不是上報君王的知遇之恩,下報黎民百姓的養育之恩。

現在忠君和愛民的理念發生了衝突,程之敦的內心糾結了起來。

君王太遠,遠在北京的紫禁城中,遙不可及。百姓太近,近在咫尺距離,日日相見。

當看到百姓們因為分到田地和糧食那臉上掛著的笑臉時,程之敦做出了他的選擇。

他主動找到莫謙,向他坦言自己要為百姓做事。

看著自己帶著這群官員在各村忙活了一個月,現在總算是起到點作用了,莫謙心裡歡欣。

他笑著招呼程之敦坐下,對他說:“程知縣能夠為民做事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不過你可得想好了,我現在可是反賊,現在江西巡撫正在厲兵秣馬想要來剿滅我呢,你確定要跟我幹?”

程之敦拱了拱手道:“大王,為官者當以民為本,造福百姓,王者以民為天下,而民人以食為天。

大王所行之政,件件為民出發,事事為民著想。

大王每到一村,百姓必簞食壺漿以迎大王,且大王愛民如子,百姓皆稱大王乃千年難遇的聖人,吾讀聖賢書久矣,今日方知何為聖賢。”

莫謙笑了,被人當面誇成這樣,弄的他都有些不好意思。

莫謙知道自己不是聖人,但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古人的眼中卻是比聖人還要聖人的舉動。

分田,分糧,給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政策,不剝削百姓,不徵稅,這在百姓的眼中的確是此前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

在古代,哪怕是一個皇帝給百姓減免幾年賦稅,百姓就會感謝皇帝,為皇帝歌功頌德了。

現在莫謙不光不收稅,甚至還給百姓發糧,這簡直就是千古未有的事。

老百姓能不愛戴麼?

莫謙給程之敦倒了一杯茶水,問:“你真的不怕背上反賊的罪名?”

程之敦大手一揮道:“若天下反賊人人能學大王這般,那天下百姓豈不幸甚?”

莫謙知道程之敦這是徹底想要投靠自己了。

他是目前第二個向他投降效忠的明朝官員,至於第一個袁州府同知史延昇那種廢物,莫謙壓根沒打算把這種人收歸到自己麾下。

“那好,萍鄉是你程知縣的地盤,我放你回萍鄉,再給你五百人馬,一個月的時間,你要是能把萍鄉全縣境內的均田政策執行到位,我便讓你做我這個反賊的總理大臣,你看如何?”

程之敦聽到這話頓時喜形於色。

他起身給莫謙深深的鞠了一躬,說:“固所願也,不敢辭爾!”

程之敦帶領五百人馬返回萍鄉,莫謙給了他兩個任務,第一就是均田政策的實施,第二便是要他訓練民兵,巡撫謝學龍馬上就要打過來的,莫謙手上的武裝力量不夠,必須得加緊軍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