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3艙全體乘務組,歡迎各位同事來到火星,現在船隻即將進入大氣層,請注意…”

“...”

艾薩克沒有仔細聽乘務長說的什麼注意事項,而是繼續透過舷窗的觀看船外景色。

火星地表對舷窗的“佔比”越來越多,說明他們乘坐的先驅Ⅱ,正在穿行火星稀薄的大氣層中。

當徹底進入大氣層內後,窗外景色與大氣層外看到的有些不同。

土壤雖然偏紅橙色,但與地球貧瘠地帶幾乎沒太大區別,甚至連天空都是湛藍色。

對此,包括艾薩克在內的員工們早就習慣了。

而且瞧見這番景象,那名說請客喝酒的工友,更是說“今天火星城的天氣不錯啊,適合喝酒!”

正如那名工友所言,這片區域的天氣不錯。

火星土壤內含有大量氧化鐵,也就是鐵鏽,之所以看起來像是一顆火紅行星,是由於地表經常刮沙塵暴,使得含有鐵鏽的沙塵飛揚。

但若是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比如現在,便會呈現出與地球相似的環境。

至於他們正在前往的目的地,建於火星赤道平原的“火星城”,其周遭溫度最高可超20°C以上,即使是最低溫度也不會低於6°C。

怪不得地球上的許多人猜測,火星在數億年前的環境可能與地球相似,還有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孕育生命。

自安布雷拉與UEG聯合建造“火星城”,並對火星展開詳細的探索後,已經發現了諸多微生物化石,證明火星曾確實擁有過孕育生命的環境。

不過,直至現在,人類暫時還未發現先高等生物存在過的痕跡。

接下來,先驅Ⅱ於空中航行了數分鐘,火星城便出現在艾薩克的視野內。

火星城其實是由諸多的“穹頂城區”組成。

十多座大小不一,像是被巨大“玻璃罩”扣在地上的城區,圍繞著中央規模最大的城區,組成了一座人口達到四百多萬的殖民地。

所謂的“玻璃罩”,實際上是由戰艦級別的α型鈦合金,以及與艦體舷窗強度的非晶碳玻璃,從而建造出保護殖民城區的穹頂。

遠處看,由α合金支架與非晶碳玻璃組成的穹頂,如同一塊半圓的透明蜂窩扣在城區上。

儘管火星的大氣層比不上地球,卻遠遠凌駕於月球,所以殖民城市不用建於地表之下。

而城區與城區之間,存在著大量密封通道、隧道,用於車輛和軌道列車通行。

剛才乘務長所說的阿瑞斯星港,便坐落在火星城的東部,規模僅次於中央城區,並且穹頂形狀接近矩形。

此時的星港上方,停泊著一艘隸屬於安布雷拉的先驅Ⅱ,和兩艘隸屬於UEG的先驅Ⅰ。

得益於獅鷲號帶來的科技,充當“擺渡車”的運輸艇,可以快速透過星港頂部散發淡藍光芒的氣閥門,直接出入穹頂和先驅型的機庫。

新式氣閥門的廣泛應用,極大提高了地外和宇宙建設的效率。

隨後,載有艾薩克他們的先驅Ⅱ,也懸停在星港上方。

其實,真正的航行用不了多長時間,耗時的是等待,這也是為何每個艙內都設有空乘服務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