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卡都會時間:2182/07/02/15:14.

可通往另一個平行宇宙,疑似空間門的“漩渦”已經生成了近四個小時

而在這四個小時內,起初的迪安卡只能依靠本土的防禦力量來抵抗叛徒攻勢,傷亡慘重。但隨著神後赫拉的主動現身,人口最多,最密集的都會區戰況卻得到有效緩和。

並且,原體約翰還在極短的時間內組建出一支臨時戰艦群。

隨後,約翰便率領這支戰艦群透過豐收星的“星門”,幾乎是瞬間跨越了一千六百光年,抵達了距離迪安卡僅有十六光年的樞紐星系,緊接著,又動用進行躍遷方式,成功馳援孤立無助的迪安卡。

若是放在三十年前,約翰想要率領戰艦群跨越一千六百多光年,即便是最新式的躍遷引擎也至少需要十七個小時的時間。

十七個小時..

按照“黑色戰幫”的作戰風格,迪安卡不是被叛徒徹底佔領,就是被叛徒在近地軌道進行轟炸、火燒、投毒,使其淪為一顆死寂行星。

主要是有赫拉這個變數存在,因此並不排除叛徒們會實施滅絕令的可能性。

至於所謂的“星門”,實際上是由安布雷拉頂級研究主管王兆峰,率領團隊於三十多年前的2149年,利用短距離傳送裝置成功研發出衍生型號,並且可以跨越光年距離的“星門”裝置。

星門在外觀上與管理者的光環相似,但光環是滅世武器,星門卻是提供服務、便捷的工具其傳輸方式,就像是在諾大的銀河中構建出一個“高速公路”

單個星門與單個星門之間的最遠傳輸距離為四百光年,雖說在每個星系,每個殖民地都安設星門的話,絕對可以實現“上午在地球巴黎喝茶,中午去趟阿卡迪亞吃一頓美味牛排,晚上回到豐收星的家中好好睡上一覺”的生活,但..

這怎麼可能?

就算安布雷拉、ueg再富饒,再不缺資源和人力,也絕無可能在每個星系和殖民地都放上星門,況且,人類還需要在武器、戰艦和民生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

所以人類高層想出了一個折中方案,那就是挑選樞紐星系來安置星門,以此來提高效率。經過三十年的建設,太陽系與鑄造、邊境堡壘、奧斯陸和聖殿星區最先完成了星門與樞紐星系的部署,餘下星區正在逐漸完善中。

邊境堡壘和奧斯陸星區時常會收到各類異形的騷擾,需要加強兵力與補給的排程,鑄造星區則是向整個人類疆域輸送艦船、武器、裝備等各方各面的物品。

聖殿星區也被提前安排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人類疆域雖說已經擴增不少,但聖殿星區邊緣與人類主疆域的邊緣,仍保持著四千多光年的“直線”距離,需要儘早解決相距過遠的問題。

至於約翰在得知有疑似異空間風暴反應,又得知叛變“阿斯塔特”和“凡人輔助軍”的存在後,幾乎是馬不停蹄,只用了四個小時便趕至迪安卡。

然而還是“晚了”一步。

被他所看好,有意培養的第16營營長薩爾圖居然陣亡了?!

約翰把薩爾圖和第16營放在“窮鄉僻壤”的迪安卡待上十幾年,是因為第16營在之前經常與他一同行動。

或是打下擁有土著居民的適宜行星,又或是征討基拉哈尼族與維林族海盜,戰功來得太快,獎賞與犒勞也來得太多,約翰怕其他營部會眼熱、嫉妒,這才把第16營送至迪安卡先緩一緩。

可約翰哪裡會想到,就因為他這個決定,竟然讓斯巴達軍團中有潛力獨當一面,替他分擔壓力的薩爾圖會死於非命?

當然了,約翰自責歸自責,但憤怒卻不會自主消散的,他需要親自“會一會”斬殺薩爾圖的玩意兒。

此時,列奧尼達號地心世界的總控室內。

這裡如同一間超大規格的艦橋,有著巨型中控臺,也有著大尺寸的操作檯,供身穿定製款軍裝的“文職”安佈雷們掌舵列奧達尼號,或是排程、管控整個戰艦群與邊境堡壘星區。

而在中控臺旁,則是站著穿戴墨綠、黝黑色調,古希臘風格甲冑的約翰。

並且約翰還在這款甲冑外套了一件繡有金絲的暗紅色錦袍,甲冑背後則是掛有火紅披風吸附著父親賜予他的恐懼之矛。

除了這位極其壯碩,身高足有四米七的原體,中控臺旁還有三十名穿戴專屬終結者的“勇士”榮耀衛隊,以及一名身高“僅”有一米七三、七四,面容看起來很年輕,但神情和目光倒是頗為堅毅和犀利的女上將。

這時,那名女上將以抬頭仰視的站姿,對約翰勸道:“長官,沒必要你親自出手,交給我和我的部下,就能夠俘虜那個艾澤凱爾.石宜貞。

“不用再說了,拜倫上將。”約翰沉聲同意:“我要讓那幫傢伙知道,安佈雷不是任人欺負的軍團。

約翰所說的拜倫上將,便是自殖民者入侵事件後,就率領約翰加入安佈雷軍團的蒂斯.拜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