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我要成為世界第一!(第2/4頁)
章節報錯
“唉,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唄。”
確實,姜長庚所說的現象,不止在天河,在全國都是很普遍的。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複雜,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的,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高層當局對文化輸出這一塊,確實是不夠重視。
不止作為體育運動的散打,還有摔跤,兵擊,以及很多其他的夏國傳統藝術文化,別說對外輸出了,連傳承都是很大的問題。
年輕一輩的人跑去學泰拳,學拳擊,學跆拳道空手道這些舶來品,不是他們不想學自己國家的東西,而是他們即便想學也很難學到。
其實相較於泰拳,拳擊等主流格鬥術,散打是技術最全面,最靈活的。
但就是發展不起來。
為什麼?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沒有做好市場化。
就拿散打為例,當前夏國主流的散打練習者,都是體制內的運動員,比如各個省,市的散打隊成員,這些人讀書的時候就是體育專業,畢業後就是專業的運動員,領工資的那種。
這些人的在各自的運動隊裡的收入,基本上也就是溫飽有餘,富貴不足,退役之後,除非參加過重大比賽,拿過大獎,否則,有資本開館收徒的人並不多。
這也是散打館在國內數量稀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拳館數量稀少,導致這門運動在民間的普及率極低,普及率低,就沒有知名度,沒有知名度,來自民間的練習者就少,練習者越少,散打館的收入就越少,拳館收入越少,拳館數量也就越少。
如此日復一日,惡性迴圈。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國民尚武精神的缺失。
在很多家長的觀念裡,根本沒有格鬥運動這一概念,什麼格鬥運動,那不就是打架麼?
“不管怎樣,動手打架就是不好的。”
“成績不好的孩子才去學體育。”
這些話,相信很多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說過。
這種重文輕武的觀念,幾百年來根植國人的內心,這也導致國內的商業性格鬥賽事是少之又少,除了體制內舉辦的一些賽事,民間自發成立的商業性賽事真的可謂是鳳毛麟角。
沒有商業性賽事,散打運動員的收入又從哪來呢?
林晨初中的時候,他們學校的一個保安,就曾經拿過省級的散打錦標賽冠軍,但是那個冠軍的獎金也就幾萬塊錢,再加上他出身貧寒,沒什麼家底,沒錢開館收徒,最後沒辦法,只能去給林晨他們初中當門衛。
這不是個例,在國內的搏擊運動員這個群體裡,類似這種事情,比比皆是。
甚至有不少練散打,練傳統摔跤的,退役後為了生計,都改行去教跆拳道了。
不管林晨如何百般看不上跆拳道,但不得不承認,在商業化和文化輸出這方面,跆拳道是真的強。
這年頭,你隨便找一個上點規模的居民社群,外面都必定會有一家跆拳道館。
女孩送去學芭蕾舞,拉丁舞,男孩送去學跆拳道,很多家長都會這樣。
雖說跆拳道實戰不行,但是人家有錢賺啊。
等你飯都吃不飽的時候,你實戰有多強,有用嗎?
相比起足球,籃球,乒乓球等專案的運動員,搏擊運動員的社會地位和收入都要低上許多。
而在國外就不同了,一名優秀的搏擊運動員,身價可是不低的。
不管是拳擊領域的邁克爾泰森,梅威瑟,帕奎奧,還是綜合格鬥UFC的各個明星選手,這些傢伙的收入,都堪稱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