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來挑去,他最終無奈地選擇了兩種草,狗尾巴草和雞眼草。

什麼甜象草,皇竹草,紫花苜蓿之類的,他一樣也沒有找到。

這些牧草,難道不是本土產物嗎?

種狗尾巴草?

這和種粟有區別嗎?

好吧,牧草和糧食作物還是不同的。

慢慢培育吧。

先民能從狗尾巴草培育出多籽實的粟,自己也可以培育多產莖葉的牧草品種的吧。

儘管不知道是多少年後的事情了。

但萬事總要有個開頭。

培育牧草,就從自己開始吧。

雞眼草雖然沒有狗尾巴草那麼莖葉高大,但有個好處,就是再生能力強,可以反覆收割。

並且,其雖然是一年生的品種,但是自然下種能力強,可以自生自滅,自行繁衍,不需要進行人工種植。

只要在地裡種下了一片雞眼草,然後年年都可有收穫,不需要人力伺候。

甚至地都不需要開墾,只需要將地上的草木清理乾淨就行。

這就很適合部落人力不足的現狀了。

選定了這兩種牧草,葉青便將目光放在經濟作物的種植上。

黃豆、麻,族人已經學會種植了,今年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就行。

葉青關心的是桐樹、桑樹、已及一些果樹的種植。

這些樹,野外的樹苗也是有的。

但卻不能夠滿足部落大面積種植的需求。

因此,需要人工育苗栽種。

部落雖然擁有一片桑林,但這些桑樹,棵棵高大,採摘桑葉非常的麻煩,費時費力,還很危險。

在小批次養蠶的時候,還可以勉強接受。

但大批次養蠶,需要耗費的人力就太多。

葉青對這樣低效率的勞作,非常不滿意。

他要開闢桑田。

有了桑田,桑樹經過人工修理,高也高不過兩人高,族人站在地上,便能很容易地採摘桑葉,那效率不知道要高出多少。

種桑自然是為了養蠶。

絲綢還是很有用的,葉青準備大規模發展養蠶業。

桐樹的話,部落周圍以及山上雖然有不少天然生長的,但太過零散。

而且拾撿桐籽也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