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豬暫時一頭都不要殺,先用繩子拴著看好,等養豬場建好之後,全部趕進養豬場飼養。”

……

下了船的野人們,在防風氏族人的引領下,開始建造茅屋。

選擇地基,砍樹割草,這些野人們都沒有什麼疑義。

甚至因為使用青銅工具,令他們很是高興。

但在建造茅屋時,因為樣式問題,野人們卻是有些不太滿意,但因為自己是臣服,不敢將不滿表露出來。

他們習慣居住幹欄式的茅屋,防風氏的那種平地而起的茅屋,他們認為不安全。

這貼著地面睡覺,那不是蛇蟲鼠蟻滿地爬?睡著了爬到身上怎麼辦?

暗地裡,他們找他們的巫傾訴自己的不安。

無奈之下,帶著僥倖,野人巫找到葉青商量。

“繼續建造吊腳樓?”

弄明白之後,葉青想了想,回絕了野人們的要求。

這種事似乎是一件小事,滿足野人的心願好像沒什麼大不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

這種事,也可以說是大事。

葉青匯聚了這許多人口,一直在努力地加速族人的融合。

怎麼融合?

就是要讓族人形成統一的語言,統一的習俗,統一的信仰,統一的價值觀,統一的審美觀……

反正,一切統一就是了。

所有的方面都統一了,融合也就完成了。

而什麼民族特色,什麼個性化,什麼優待照顧……統統不能存在。

思想意識上做到統一,很難,只能靠時間磨合。

而形式上做到統一,就很簡單。

讓所有族人衣著統一,髮型統一,房屋樣式統一,這沒有什麼難度。

再經過同樣的祭祀儀式,同樣的嫁娶儀式,同樣的喪葬儀式,便可以促使族人同質化。

這,就是融合。

透過形式,潛移默化,達到主觀意識上的統一。

因此,野人們想要建造風格不同的茅屋,這就不行了。

野人巫很失望,但也不敢堅持。

葉青勸道:

“今後,你們就是我的族人了,和其他族人一樣了,幹一樣的活,吃一樣的飯,穿一樣的衣,這不是很好嗎?”

“而如果你們住著不一樣的茅屋,其他族人只會把你們當做野人,而不是族人,你們走到哪裡,其他族人都對你們指指點點,像是看猴子,這樣難道好嗎?”

“你們只有和我的族人一樣了,才能夠享受我們的待遇啊!又想享受待遇,又想特殊化,哪裡有這樣的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