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狂歡時,葉青舉著火把,陪著族長,慢慢攀登圖騰塔。

圖騰塔中,有些寂靜。

塔外的廣場上,族人的歡呼聲,喧鬧聲,聽來有些隱隱約約。

空空空的木質樓梯和樓板的聲音,在塔中迴盪。

圖騰塔每層都有四個拱頂小窗。

登上一層,走到窗前,族人的歡呼聲和喧鬧聲,才忽然響亮起來。

塔有五層。

兩人登上了最高層。

最高層沒有屋頂,是一個平層,只在周邊修建了一圈胸口高的圍牆。

這一層的中間,用磚頭修建了一個柱子。

柱子高兩米,上面立著一個青銅鑄造的旗杆。

這個旗杆下連著一根手指粗的銅線,一直連線到地面。

這是避雷針。

旗杆已經不能算是旗杆了。

旗杆被葉青鑄造成一個古怪的四方形柱子,脫離了光禿禿的光桿模樣。

他惡趣味發作。

這個長度兩米多,粗只有15公分的青銅柱子,被他鑄造成實心的多節琮的模樣。

每一節高5公分,整個柱子便是40多節。

同時,每一節上也都刻著神人獸面紋。

這些刻紋,全都一模一樣,是葉青用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他這是鑄造,不是雕刻玉器。

製作鑄模時,他取了巧。

他用泥巴手工刻了一個面的陰刻圖案,然後燒成陶質,再用這個滾燙的陶刻,在臘模上燙印。

於是,每一面,每一節,圖案全部一模一樣。

這種規律性的,一模一樣的圖案,在現代,屬於流水線製作,算不得藝術。

但在這個年代,想在一個堅硬的物體上,留下如此多的,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圖案,那是難如登天。

玉,石,骨等等材料上,人工雕刻,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明白青銅鑄造的人,見到這個堅硬的青銅柱子,絕對是驚為神物。

四十多節,一節四面,這就是160多副圖案。

這160副圖案,全都一模一樣,不差絲毫!

越是懂雕刻的人,會越震驚。

這是柱體,柱子頂部也很特別。

柱子頂部被他鑄成臺階狀,臺階頂上立著一隻鳥。

這是他曾經見過的鳥立高臺圖。

這個圖案,被良渚先民刻在很多玉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