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的問題解決了,瓦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瓦很薄,又是弧形,想要製作出制瓦的機器,現在的條件做不到。

那要求的製造工藝太高。

葉青的金手指是很給力,但沒有相關的加工工具,他徒手也搓不出來足夠精度的零件。

退而求其次,他將制瓦流程中的和泥這一個步驟用機器解決。

於是,又一座水車被豎了起來,又一條洩水閘道投入使用。

這架水車,帶動的是攪拌機,專門用來和泥。

這便大大節省了人力。

而瓦的製作上,沒法搞祭祀額製作,便只能增加人手。

不過,葉青也對原先的制瓦方法進行了改良。

原先制瓦,需要一些製陶的經驗,需要技術熟練度。

這不利於擴大生產規模。

畢竟任何時候,熟練工人,總是稀缺的。

他將製陶的那一套模式用在制瓦上。

改良簡單的很。

只需將原先的陶器模具換成瓦的模具就行,手動衝壓裝置依然採用原先的設計就行。

將固定量的泥,放進模具,抓住衝壓裝置的手柄,往下一壓,簡單刮削一下多餘的泥,一片瓦就製成了。

這種製作方法的好處是,不要求族人擁有熟練的技術,隨便一個人,便能上手。

並且。

製出的瓦,質量一致。

但接下來,存放又有問題。

瓦的製作是大批次的,而瓦在太陽底下暴曬,容易裂開和變形,所以只能陰乾。

這需要足夠龐大的遮陽空間。

為此,又搭建了一大片棚子,專門用來放置溼瓦胚。

如果溼瓦胚放在地面上陰乾,一片片平鋪過去,那需要的棚子面積就太大了

玩不起!

因此,葉青在棚子了擺放了大量的架子,就像超市的貨架似的。

平面不夠,那就立體存放。

這種制瓦方法,製出的瓦是單片的,沒辦法立起來,平放又會變形。

該怎麼存放呢?

簡單!

葉青將燒製好的成瓦,一片片擺放在架子上,然後將製造出來的溼瓦胚擺放在成瓦上。

成瓦便是定型模具。

如此,制瓦問題算是解決。

走在磚瓦廠的空地上,看著這片剛剛建立起來,規模還很小的工場,葉青心裡展開了無限遐想。

這裡是動力之源,是以後的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