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不涉及陶器的具體工藝,只在製作陶器的工具上做些改進。

首先,為了選料,他發明了篾編篩子。

將選中的土料反覆碾磨,過篩,得到了一堆非常細膩的黏土土料。

土料曬乾後加碳粉,加沙,加水,和泥。

當然,碳粉,沙也是過過篩的。

將和好的揉搓充分的陶泥,放陰涼處靜置發酵!

這個時間,他又將硃砂、孔雀石、長石、石灰石、石英等碾磨過篩,然後調成三種糊糊,一種紅色,一種綠色,一種白色,這是釉料。

釉實際就是一種玻璃質,成分和玻璃相似。

長石、石英、石灰石很常見。

長石,種類很多,野外隨便找一塊石頭,有點晶性的就是了。

石英,主要成分,二氧化矽,就是河沙。

石灰石,成分碳酸鈣,周圍的山脈,主體就是這種石頭,什麼大理石,漢白玉,大青石等等,成分都是碳酸鈣。

這三種是釉的基礎原料,形成玻璃質。

孔雀石,銅礦山上找來的。

硃砂是從族長的巫之小屋找來的。

這兩種是顏料,加孔雀石,就是綠色釉;加硃砂,就是紅色釉;不加顏料,釉料就是普通的白色釉,如果材料精挑細選,燒製技術到位,就是透明的玻璃了。

紅色的防風氏圖騰所用的硃砂,在他時時刻刻尋找發掘可用資源的目光下,無所遁形。

準備就緒,第二天,葉青開始製陶。

先制個碗吧。

部落吃飯,用的是陶豆,他還是不很習慣。

陶豆腳粗,容器又淺,不方便端拿,盛食物又少。

葉青踩動腳踏板,陶輪開始轉動起來。

陶輪轉速不是很快,但是足夠平穩。

很快一個薄薄的碗開始成形。

換底板,倒過來,加上泥條捏成碗底。

毛胚成了。

隨後,在金手指的作用下,他的速度越來越快,連續製作了大量的碗:飯碗、菜碗、湯碗……

過了幾天,陶胚靜置陰乾了,再次上陶輪精修打磨之後,葉青開始上釉。

白色作底,紅色、綠色作畫。

畫什麼圖案好呢?

想了想,他將當初青銅斧子剛剛鑄造出來時,太康伐木的情景畫了出來。

嗯,還是由幾副畫組成的連環畫。

他手上的畫筆,只是一根簡單的蘆葦竿,沒法畫得精細。

畫中人,都是火柴人。

他看了看,斧子的重要性沒有凸現出來,於是又在斧子周邊畫了幾道光。

畫完,葉青自己都笑了……這是小孩子塗鴉啊!

嗯,也算名副其實。

他索性玩心大起,在邊上又寫上了兩個豎排的簡化漢字: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