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0章陶器造房子,太奢侈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葉青選了一處地方,讓族人平整地面,然後挖土和泥。
又讓部分族人去河邊挖沙子。
他要制磚,造房子。
他帶著幾個跟著自己做木工的族人,開始製作磚模。
磚模做多大?
磚的尺寸應該定為多少呢?
古代磚的尺寸多樣,沒有統一。
國家的大型專案,磚的尺寸大小是按監工的要求來製作,像城牆磚,有重30斤的,有重40斤的,也有重60斤的。
民用則是製造者自己個人制定尺寸。
葉青作為穿越者,以自己現代的見識,當然知道標準化的好處。
所以,磚的尺寸需要確定一個標準的尺寸。
想了想,葉青也沒有標新立異搞創新,不是他不願意費腦細胞,而是已經有了非常科學及人性化的標準存在了。
那就是後世工地上常見的紅磚的標準尺寸:240×115×53mm。
這個尺寸是很有道理的。
這個尺寸方便砌築,也方便計算。
砌築時,磚的尺寸,加上磚縫的砂漿約10mm,變成250×125×63mm,剛好構成長寬高的比例:4:2:1。
1米便正好是4塊磚的長度,8塊磚的寬度,16塊磚的厚度。
長寬高成倍數關係,便能讓砌築的方法靈活多變,砌築成的牆面也平坦整齊。
並且,不管用什麼砌築方法,都能夠簡單地計算出用磚量。
砌好的一面牆,量一下面積,便能計算出用了多少磚。
再一個,這個尺寸大小、輕重合適,方便單手抓握。
為了搬運和砌築的便利,磚塊必須足夠小和輕便,以便用單手就可以撿拾起來。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拇指和其他手指間適合抓握的距離大約是100mm。
以此為長,磚就太小不效率。
以此為高,磚就太大太重。
&nm這個尺寸便定為磚的寬度。
葉青製作的是一模四磚的磚模。
磚模的製作,要求便要比犁耙耖精度上要高不少。
榫卯結合需要精巧一些,木板也需要足夠光滑,做出的磚模才經久耐用,製出的磚也才能合乎規格。
不過,有前面製作犁耙耖的經驗,族人做起來便順暢了很多。
嚕嚕鑿卯眼已經很熟練,單單鑿卯眼這個工序,他算得上一個真正的木匠了。
第一個磚模出來後,葉青便帶著磚模來到族人和泥的地方。
眾多的族人正牽著用麻布蒙著眼的牛,在泥中來回轉圈踐踏。
還有族人在邊上,拿著鏟子,將被牛踐踏而坍塌出來的泥,鏟回泥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