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面挖草根的,石錛、骨耜起起落落,塵土飛揚。

割好的草,也不浪費,選直、長、順的捆綁成束,運回部落,留著有用。

其他雜草、荊棘,攤在一邊暴曬,過幾天曬乾了,一把火燒成灰,便是最好的肥料。

族長按著葉青的指示,將眾人進行了分組分工,從多個地段同時開工,而沒有一窩蜂的聚在一起。

起早貪黑,三天,這塊地的雜草、草根被清理乾淨了。

接下來,築田埂、耕耘。

耕耘有犁,以往,犁是需要三四個人在前面揹著繩子拉的。

現在換成牛了,即便牛沒有馴服,由人在前面牽著,也能夠乖乖地往前走,這省了很大的功夫。

人也輕鬆多了。

兩天。

整塊地,粗耕了一遍。

接下來解決水的問題。

從上游挖溝引水。

這個工作不大。

挑選位置時,葉青仔細觀察過地勢,不需要築堤壩就能引來水,有天然水勢落差存在。

引來水後,將秧田浸泡了一夜。

第二天,又是所有人下田,能用上的工具全用上,沒有工具,就用腳踩,將秧田中成塊成團的泥土,搗弄成細膩的稀泥。

這全靠人力。

沒有耙和耖,有牛也沒用。

把牛牽進田裡踩?

不行啊,牛越踩越結實,一蹄下去,就是一個結實的大坑,還得人力來費勁地填平。

最後平整時牛倒是用得上。

這時田裡的土,已經被族人搗弄成了稀泥,牛蹄踩下去的話,泥會被擠壓開,不會被壓結實,所以牛可以下田了。

為了省人力加快速度,葉青也是煞費腦筋,他最後想了個辦法。

沒有耙和耖?

那就用粗木!

他讓族人將一根粗大的原木系在牛後面,讓牛拖著這個大原木在田裡行走。

而族人則在後面控制原木的方向,儘量讓原木橫著走,原木橫掃過一片泥面,這樣就將高低不平的泥面弄平整了。

雖然比耙和耖的效率低太多,也累太多,但也算是一個省時省力的辦法,起碼比起全部依靠人力,效率還是要高出幾倍的。

至此,秧田算是開墾完畢。

然後將提前浸泡已經發好芽的稻種,密集地撒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