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醫看白興騰這個模樣,一時間又是好氣,又是好笑。

不過誰家的徒弟誰家心疼。

“知道錯了嗎?”鍾醫問道。

“知道了。”白興騰低著頭回答道。

鍾醫沒好氣的看這白興騰,然後說道。

“你之前看的表證沒有問題,所謂的表寒證,是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明顯,無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浮緊。病機:寒邪束於肌表或腠理,正邪相爭,故惡寒發熱,邪氣侵犯體表經絡,致衛氣營血執行不暢,故頭身肢體痠痛。正邪相爭於表,故脈浮。辛溫解表。常用方劑用麻黃湯也沒有問題。

表熱證是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濁涕,口渴。舌質稍紅,苔薄白不潤,脈浮數。病機是邪正相爭於表,故發熱,惡寒。熱邪犯衛,汗孔失司,則汗外洩。熱傷津而口渴。熱邪在表,故脈浮數。辛涼解表。常用方劑用銀翹散。也沒有問題。

表虛證,表證而惡風,惡寒有汗。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浮而無力。體質素虛,衛陽不固,故惡風,汗出,脈浮而無力。常用方劑桂枝湯。

表實證,主要表現是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浮有力。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氣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發熱惡寒而無汗,脈浮而有力。常用方劑是麻黃湯。

但是。”

鍾醫歇了一口氣,然後看著白興騰說道:“辨別表寒證與表熱證,是以惡寒發熱的輕重和舌象脈象為依據。表寒證是惡寒重發熱輕,表熱證是發熱重惡寒輕,表寒證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表熱證舌苔薄白而不潤,脈浮數。此外,風寒之邪可以鬱而化熱,由表寒證變成表熱證,外邪侵入肌表後容易入裡化熱,表寒證(或表熱證)可以轉化為裡熱證。辨別表虛證與表實證,結合病人體質,以有汗無汁為依據。表實證為表證而無汗,年青體壯者多見;表虛證為表證而有汗,年老體弱或久病者多見。”

“可是,師傅,我們中醫所說的裡症,是指的病位深於內(臟腑、氣血、骨髓等)的證候。我們有不是CT或者核磁同振。我們怎麼知道……病人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白興騰終於問出了長久來的問題。

他也很好奇,鍾醫到底是怎麼做到,一眼就看穿別人病症的。

“這就要從裡證的成因說起了。

裡症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表證進一步發展,表邪不解,內傳入裡,侵犯臟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內臟而發病,如腹部受涼或過食生冷等原因可致裡寒證;三是內傷七情、勞倦、飲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臟腑機能障礙而成,如肝病的眩暈、脅痛,心病的心悸、氣短、肺病的咳嗽、氣喘,脾病的腹脹、洩瀉,腎病的腰痛、尿閉等。因此,裡證的臨床表現是複雜的,凡非表證的一切證候皆屬裡證。外感病中的裡證還需結合病因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而內傷雜病中,則以臟腑辨證為主。裡證要辨別裡寒、裡熱、裡虛、裡實。

辨別表證與裡證,多依據病史的詢問,病證的寒熱及舌苔、脈象的變化。一般地說,新病、病程短者,多見於表證;久病、病程長者,常見於裡證。發熱惡寒者,為表證;發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者,均屬裡證。表證舌苔常無變化,或僅見於舌邊尖紅;裡證常有舌苔的異常表現,脈浮者,為表證;脈沉者,為裡證。”

鍾醫教導道。

記住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