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一章 蒲地藍治療幽門螺桿菌(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僅僅如此,我們還對其他疾病進行了研究治療。”振中華洋洋得意道。
“還有?”楊光吃驚地叫道。
這一次,不僅僅是楊光了,連陳浩然都抬頭看向了振中華。
陳浩然深邃的眼睛裡面,看不出他現在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情緒,也看不出他到底要做什麼樣的決定。
不過,這一切落在鍾醫的眼中,彷彿又是那麼的合理,和那麼的清晰。
怎麼說了,一切好像都在鍾醫的預料之中。
“我們下一個觀察治療的是胃病。”振中華說道。
“準確的來說,是幽門螺桿菌引起的連鎖反應。”鍾醫補充道。
所謂的幽門螺桿菌的長期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最為常見當屬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其與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等胃惡性疾病亦關係密切。
因此,根除幽門螺桿菌對於慢性胃炎的防治以及胃惡性疾病的預防至關重要。
目前,西醫在臨床上多采用四聯療法,即兩類抗感染藥物、鉍劑加一類質子泵抑制劑根治幽門螺桿菌。
而近年臨床應用四聯療法根治幽門螺桿菌比率有所下降,根本原因在於細菌耐藥性的增加。
“我們為尋求更有效、更安全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方法,我們選取110例臨床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鍾醫說道。
“還是按照老規矩,將其隨機分成2組,給予對照組三聯療法治療,治療組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聯合四聯療法治療。”振中華補充道。
這一次,振中華可不怕自己出錯了,連這麼簡單都出錯,那就有點老年痴呆了。
“先是資料與方法的選取。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胃病科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門診及住院患者,共110例,隨機分為2組。
同樣的,我們將治療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齡2367歲,平均45.37±9.07歲,病程122年,平均10.4±2.3年。
對照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齡2265歲,平均43.67±8.65歲,病程120年,平均10.6±2.1年。
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第二步,就是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加四聯療法:蒲地藍消炎口服液10毫升,每日三次,雷貝拉唑膠囊20毫克,每日兩次,阿莫西林1.0克,每日三次,左氧氟沙星0.1克,每日三次,膠體果膠鉍200毫克,每日兩次。
對照組給予四聯療法:雷貝拉唑膠囊20毫克,每日兩次,阿莫西林1.0克,每日三次,左氧氟沙星0.1克,每日三次,膠體果膠鉍200毫克,每日兩次。
療程:2組均以14天為一個療程。停藥4周後,觀察並繼而檢測相關指標,對所得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當然,還有療效評定標準。
我們將明顯療效定為:13C-UBT陰性,主要症狀、體徵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70%。
有效規定為:13C-UBT陰性,主要症狀、體徵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
以及無效規定為:13C-UBT陽性,主要症狀、體徵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
其中,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後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臨床症狀積分評定標準:無症狀記為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