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五章 十三味解鬱膠囊(3)(第2/2頁)
章節報錯
除了在三稜與藥對中共存的亞油酸甲酯、棕櫚酸甲酯外,三稜中其餘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比如如油酸甲酯在藥對中未檢測到,而且藥對中共有23個新脂溶性成分產生,包括β欖烯酮等。
說明三稜與莪術配伍後並不是成分和藥效的簡單相加,需要深入探討與配伍前後藥效變化相關的活性成分,為三稜Qmarker提供有益的參考。”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
“不同加工炮製方法分析加工炮製直接影響著藥材的成分及藥效。”
“三稜的歷代加工炮製方法包括去皮須、去毛、去蘆、切片、搗碎、火炮、紙煨、炒炭、醋炙、醋煮、米煮、酒煮、酒炒、烏頭炒、乾漆炒、面裹煨等,現代臨床上三稜一般經淨制、切制或醋炙後入藥。”
“當然,我們與麩炒比較,醋炒三稜對家兔血小板體外聚集抑制率最高。”
“鍾院長採用比色法測定不同炮製品中黃酮的含量,結果醋炒三稜的含量最高,比生品增加約40%。麩炒三稜的含量最低,比生品減少約50%。
而另外醫生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了三稜不同炮製品中總皂苷的含量,發現減壓冷浸後切制和醋炒樣品中總皂苷的含量與清蒸、麩炒相比更高。
最後,我們採用GCMS法分析發現,三稜經醋炙、醋蒸後的揮發油含量較生品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具體成分種類也有所差異,產生了2個新組分即1,7,7三甲基[2,2,1]2庚醇乙酸酯和亞油酸乙酯。
由此可見,炮製前後含量變化較大的是黃酮類、皂苷類和揮發油類成分,因此可考慮為Qmarker的候選。”
“還有,可入血化學成分分析。
我們採用HPLC法建立了同時測定灌胃三稜後大鼠血清中對羥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蘆丁含量的方法,認為該檢測方法能夠同時、快速、準確測定三稜4種有效成分在血清中的含量。
對羥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蘆丁即是三稜藥材中原有的主要成分。
當然,這也是血中移行成分,口服藥物通常要經過胃腸吸收入血再經血液迴圈到達相應組織器官後方可發揮藥效。
故而能在血液中檢測的對羥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蘆結語:三稜中含有苯丙素類、黃酮類、有機酸類、環二肽類、甾體類、生物鹼類及揮發油等多種型別的活性成分。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凝、抗炎、抗腫瘤、鎮痛以及抗氧化等作用。目前,有關三稜的研究文獻中已報道作為含量測定指標的成分。
其中,包括部分苯丙素類比如p香豆酸、阿魏酸、異阿魏酸。
黃酮類比如如蘆丁、山柰酚、芒柄花素。
有機酸類比如如對羥基苯甲酸、香蘭素、對羥基苯甲醛、香草酸、原兒茶酸。
環二肽類[如環比如酪氨酸亮氨酸和環比如苯丙氨酸苯丙氨酸。”
劉良朋最後說道:“從有效性、可測性、配伍、傳遞與溯源比如加工與炮製、入血分析,苯丙素類、黃酮類、有機酸類成分為三稜Qmarker的必定之選。
從特有性來看,阿魏酸、蘆丁和香草酸的專屬性不強,比如阿魏酸、蘆丁分別在藥材當歸、槐米中亦有較高的含量。
然而,在三稜中首次發現的阿魏酸蔗糖酯和甘油酯類、異香豆素類以及生物鹼類成分尚無相關定量分析,故後續有待著重對三稜上述特徵性成分進行定量分析及藥理作用研究。
由於三稜木化程度較高,所含成分含量通常較低[2],應注意結合其各種活性成分的性質特點,優選可靠且靈敏高的分析方法,從而建立藥物使用者對十三味解鬱膠囊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