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貝母為一種常用中藥,本身就具有十分悠久的藥用歷史。

川貝作為藥物,最早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氣味辛、平,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症,喉痺,乳難。

在西醫中,也有它的記載,百合科中的貝母屬,是藥用貝母的主要來源。

此屬在全世界約有130種,主要分佈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尤以華夏四川、西藏、地中海北岸、伊朗、土耳其等地區分佈的種類最為豐富。

其實,貝母種類繁多,在民間多種貝母屬植物的鱗莖均以貝母入藥。

在《中國藥典》中就有收載有川貝母、平貝母、浙貝母、湖北貝母、伊貝母等。

川貝母作為川貝母的主要基源植物,以其乾燥鱗莖入藥,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

“作為我藥方的主要成分,主要選自於川貝的乾燥鱗莖,主要於夏秋季節及積雪融化後對川貝的乾燥鱗莖進行挖取,並且在挖取後需要對其鬚根及粗皮進行有效的清理,洗淨後進行晾曬。

透過對比我家傷寒門病人的臨床研究可知,川貝能夠起到良好的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與消結散腫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虛勞咳嗽與肺熱燥咳等症狀。

而且,在一百多年的案例之中記載,川貝母具有良好的清熱潤肺的效果,特別是對於肺燥熱與咯痰帶血等不良症狀的患者而言具有顯著的化痰止咳的效果。

不僅僅如此,與其他貝母相比,川貝母還具有消結散癰的作用,能夠有效的治療肺癰等症狀。

川貝母性涼味甘,對於痰多或痰少的症狀均具顯著的緩解作用。

除此之外,透過對患者長期觀察,該藥物不會對患者的脾胃功能和消化系統造成損傷,因而該藥物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張興運直接了當地說道。

他一口氣將自己自己的藥方成分,在結合了自家的案例,以及長期隨訪和跟蹤的結果,得出了這個結論。

可以說,他把十三世家傷寒張家的老底都搬了出來。

這要理論有理論,要例項有例項,有理有據到讓人不能反駁啊。

如果想要反駁,首先就得質疑傷寒張家是不是在這些問題上造假啊!

一般人都得掂量掂量了。

可,總是有那不怕的人。

“哼。還有理有據上了?你那我問你,你的主藥的化學成分了?有嗎?”楊光開口道。

“當然有。”張興運怎麼會只有上面簡單的東西。

他給了李飛揚一個眼神,示意李飛揚去拿自己的報告,然後說道。

“我當然對川貝進行了化學成分的分析。

川貝母的化學成分為生物鹼與非生物鹼兩類。即便我不做,透過查閱的文獻資料與臨床研究資料,就應該知道,我國已有諸多學者對川貝母的生物鹼成分進行了研究。

它的生物鹼主要包括異甾體生物鹼與甾體生物鹼等,其中異甾體生物鹼為主要成分,包括西貝素、川貝鹼、貝母辛、青貝鹼與松貝鹼等。

而非生物鹼包括40餘種化合物,例如甘油酯、胡蘿蔔苷、尿嘧啶等,同時也包括鈣、鎂、鐵等微量元素。”

張興運對這些東西,簡直像是信手拈來。

“口說無憑。”楊光堅持要看到實驗報告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