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糊塗的好處(第2/2頁)
章節報錯
看來京城裡的這淌水實在是太深了,保不準什麼時候就會牽扯上某個高官顯貴,李青雲覺得自己以後要打起精神小心行事,以免行差踏錯,招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除了在都察院和文淵閣的公務,李青雲在閒暇的時候就翻翻《五經大全》、《四書大全》和《性理大全》,越看眉頭皺得越深。
這三部理學著作是太祖皇帝和永樂帝命人編制,進而一舉奠定了程朱理學在大明學術界的統治地位,也使得理學原有的學理性逐漸失去了光彩。
在李青雲看來,大明現在推崇的程朱理學可以用來修身養性,培養德操,但要論起推動社會的發展,那麼還要靠學術上的百家爭鳴,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只有這樣大明才能屹立於世界之巔。
否則,天下讀書人的思想都會被禁錮住,現在科舉還能考策問和經義等等,待日後模板化的八股文一出,更是遺害無窮。
不過要想改變儒學的統治地位何其之難,儒學不僅是皇家用來鞏固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更是讀書人奉為至尊的寶典,就連李青雲自己也是透過科舉才有了現在的地位,也是儒家弟子。
如今永樂帝還健在,李青雲要是對這三本理學鉅著有異議的話,絕對會惹怒永樂帝,他才不會這麼傻往槍口上撞,只有默默地等待機會,以促成大明學術百家爭鳴。
永樂二十二年,大明最重要的事務就是永樂帝的第五次北征蒙古,整個朝堂都圍繞著這件事情在運作。
此時永樂帝年歲已高,不少大臣都上書勸永樂帝取消這次親征,不過永樂帝為了給太子一勞永逸地解決阿魯臺的侵擾,還是力排眾議,決意北征。
李青雲在文淵閣除了聽那些資深翰林講學外,另外就是協助翰林起草詔書和給皇帝講解經史典籍,因此他不僅見永樂帝的機會多了一些,而且還負責起草了幾份與北征阿魯臺有關的詔書,涉及了軍隊和物資的調動。
與此同時,李青雲得以接近同在文淵閣處理公務的楊士奇,楊士奇確實沒有想到李青雲竟然能考上庶吉士,對他是青睞有加。
四月初,太子趕到了京城,按照慣例永樂帝北征時將由太子監國。
太子抵京後立刻去乾清宮給永樂帝請安,當時李青雲和兩名翰林奉命在乾清宮侍詔,協助那兩名翰林起草永樂帝傳達的詔書,第一次見到了太子,私下裡忍不住打量了一翻眼前這個看上去面相憨厚的胖中年人。
由於自幼喜靜厭動,所以太子朱高熾體態肥胖,再加上有腿疾,這使得其走起路來不穩當,時常需要人攙扶,而且他有些好女色,故而向來不被永樂帝所喜,否則漢王和趙王豈會對金鑾殿上的那把龍椅有覬覦之心。
雖然朱高熾外貌不佳,但是其儒雅仁愛,端重沉靜,言行適度,在朝中名聲甚好,不是他開口求情的話,漢王和趙王恐怕早就被永樂帝廢了爵位囚禁起來。
不過,李青雲從來都沒有小看過太子,如果太子真的只是一個唯唯諾諾的怯懦之人,那麼豈能在趙王和漢王的輪番陷害中一直穩坐太子之位,最後還使得漢王和趙王被趕出京城?
當年靖難時,李景隆趁著永樂帝離開北平城率領大軍來襲,想要一鼓作氣拿下北平城,結果留守京城的朱高熾憑藉著過人的膽識成功守住了北平城,進而立下了一個大功,其才華可見一斑。
永樂帝此次北征自然也需要一些大臣陪行,故而欽點了英國公張輔、文淵閣大學士楊榮和文淵閣大學士金幼孜等文武重臣伴駕。
太子到京後不久,永樂帝檢閱了京師的北征部隊,隨後就將揮師北上遠征阿魯臺。
令李青雲萬萬沒有想到,就在永樂帝出征的前一天下午,在都察院裡當差的他忽然接到了永樂帝的諭旨,讓他隨行北征。
他的任務很簡單,也有些哭笑不得,那就是路上給永樂帝講解京城裡流行起來的一本演義體――《三國演義》,以此解悶。
永樂帝年歲大了,眼力不如從前,自然不可能親自翻看書籍。
李青雲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他的嘴皮子是文淵閣的那些庶吉士中最溜的一個,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閒談野史都能講得繪聲繪色,絲毫不會令人感到沉悶枯燥,因此有幸被選中,否則以他的資歷是無論如何都沒有這個榮幸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