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清交代好自己作品的裝裱計劃之後,繼續在這裡逛了逛,這裡不愧是書協的多年合作伙伴,除了這些資深的裝裱師傅,還有幾個可以稱的上裝裱大師的老爺子。

褚清看著牆上的幾位老爺子的宣傳簡歷十分的感慨,居然參與過湘南省博物館的書畫修復工作,充分說明了一個頂好的裝裱師傅絕對能勝任一個好的古書畫修復師傅,反之亦然,因為使用的技藝是互通的。

其實這種傳下來好幾代的裝裱世家是有很多秘方的,比如就拿裝裱使用的漿糊來說,一般都是用麵粉洗去麵筋,然後剩下的沉澱,再加熱就是裝裱漿糊了,但是有的秘方對面粉有要求,還有加熱的水還是中草藥水。

這是為了防止蟲蛀,防止漿糊變質發黴,還有漿糊對紙張的副作用要降到最低,漿糊在使用上要能做到可逆,不影響裱件日後的重灌,漿糊在使用時要能達到糊性適中,漿糊的穩定性和黏性均達到對裱件最有利的條件。

當然因為地域原因,製作漿糊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比如曰本的制糊原料多采用稻米和粳米粉,少有用白麵的,打製時與我國制糊方法接近,但他存放漿糊的方式不同,將製成的新漿糊密封在罈子裡c存在地下數年,使漿糊中的易腐成分充分的腐蝕掉,去掉“暴性”,在使用時摻以新糊使用。

漿糊的秘方基本上相當於一個裝裱世家的根底,就相當於醬汁對於燒烤攤子的根底,當然到了現代這些東西很多都被擺到明面上了,人脈就成了這些人生存的根底,尤其是機器裝裱搶了不少的飯碗。

因為許多人都不再奢求自己的作品能夠好好儲存下去了。

褚清感慨了一番,又去看了看師傅們裝裱的手藝,有不少褚清都是可以用上的,比如紙張的做舊方法,這在裝裱裡面是非常常用的手段,基本上大多數都是為了增添一點古味兒,來增加自己作品的效果,或者就是喜歡那種舊的顏色。

當然基本上實用的都是茶葉,還有醬油(現在用的少了,味兒大),礦物顏料,還有用泡菸頭的水,或者菸葉煮水等手段。

說道做舊就不得不提到造假了,這兩者也是密不可分的。

造假者愛用的做舊方法也是煙燻、茶浸,還有用從茅草棚的屋簷滴下來的水染出來的紙顏色很逼真,造假的現在還在用這個辦法。還有一種“青槓碗”的染紙法,用青槓樹的果實泡水,一般兩個禮拜後,顏色就泡出來了。

割款補章也是作假的一種手段:真畫加假款,假畫加真款,相當於一張畫變兩張。還有一種方式,是把近似的畫,款識一裁,另外加偽作。比如晏濟元某些畫風和張大千近似的畫,就被造假者裁掉款識,變成張大千的款。

(對於畫家來說極其悲哀的事情,晏畫沒張畫貴。)

還有揭裱造假,揭裱的時候利用宣紙的特性把它揭成兩層,變成兩張,表面一張正常,下面一張墨色更淡,找當時的老墨添筆作假,是所謂揭裱的貓膩。

還有什麼學生的畫蓋上老師的印章,還有畫家扔掉的半成品等等流入市場等等,這算是非常硬核的造假方式。

褚清看著裝裱師傅用羊毛刷沾茶葉把作品均勻而又平整的刷在木板上,真是手藝高,而且非常熟練,像是這樣刷顏色要非常注意,一個不注意就是氣泡,還有就是刷的顏色不均勻,造成一塊深一塊淺的。

還有什麼跑墨,印章掉色等等問題,刷的這麼好,真是很厲害。

褚清看完師傅的操作,帶著感慨的離開了這裡,這是十分不容易且吃香的手藝,褚清就知道有不少人在學習書畫的時候關注到裝裱上,然後沉迷進去,在裝裱的路上越跑越遠,然後過了幾年,賺得盆滿缽滿。

至於當初一起學書畫的朋友們要麼轉行了,要麼就在藝術培訓上沉浮,少有的天賦異稟之輩才能在藝術的路上飛黃騰達。

褚清自己當初有一個假期專門報名了展覽班,在那裡瞭解了很多知識,認識了不少朋友,還有的現在也在聯絡,說起來這次如果在南京辦展的話也可以一起見個面。

“回來了,你去把狗溜溜,最近開始有壞習慣了,老是撓沙發。”

徐舒窈的意思很明白,這哈士奇如果把精力不釋放出去,就喜歡在家裡鬧騰,褚清上前揉了揉狗頭。

“布丁啊,最近怎麼回事,是不是太閒了。”

看著眼前這個大狗,這個‘小’實在說不出口,只好叫做‘布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