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生日準備
章節報錯
農曆的六月十五是趙家老太太的生日,今年閏四月,公曆就到了8月初。
本來日子過的清苦,農村人家大多不講究這個,但是今年趙老太太六十九了,再過一年便是七十整壽,趙建國堅持要給老孃過個壽辰。
按照當地的習俗,給老人做壽講究“過九不過十”,就是說在逢整十歲之年的時候,往往不在這一年過生日,而要提前一年逢“九”過。比如70歲的大壽,要在69歲這年提前慶祝。
因為“九”與“久”同音,寓意“長長久久”,而“十”與“死”諧音,為人們所忌諱;而且做整壽提前一年舉行,有“八九不離十”之說,也是取“不離世”的諧音。
大哥堅持,趙建業和趙建平也不可能說不做,自己的親孃呢,那不成不孝了。
壽宴在村裡擺,到時候親戚鄰里都來吃席熱鬧。辦壽宴的錢是三兄弟合出的,一家10塊,公平公正。
宴席上要做什麼菜、擺幾個盤都是林紅霞和李綵鳳這對妯娌商量著定下的,一應準備也具是兩家來做,李紅離得遠,是個甩手掌櫃。
這些天小茜跟著忙活,家裡的碗碟盤子、桌椅板凳都不夠,她便跑了好幾家借,跟人訂好,壽宴當天過來取。
宴席定了八個盤,三葷五素,主食是餄餎面。
小茜沒吃過餄餎面,好奇不已,素琴便提出家裡先做一頓吃。
餄餎面的主要原料是榆樹皮,家裡的榆皮是早就磨成粉的,黃黃的一大包,素琴舀出一些,加上蕎麵和勻,再加水和成麵糰。
然後小茜就見大哥和父親從廂房抬出個厚重的木架子,管這個叫“餄餎床”。
餄餎床由一條粗壯的橫木和四根纖細的小木棍組成,形似一匹小木馬。在橫木的一頭有一處碗口大小的方形窟窿,窟窿底部被穿透了許多細小的小孔。窟窿上蓋了一塊四方形木頭疙瘩,木頭疙瘩上還橫著一根鐵棍。
向東直接把餄餎床架到了灶臺上,底下是煮沸的滾水。
素琴把和好的麵糰放進方形窟窿裡,向東蓋上木頭疙瘩,再用力壓鐵棍,那一根根圓圓的麵條便從底下的小孔擠出來,直接落進滾水裡煮。
覷著時候差不多,林紅霞撈起煮熟的麵條,再過一遍冷水,就是“餄餎面”了。
配上鹹香的滷丁,夏日吃起來勁爽彈牙,只是做一頓著實費功夫。
“跟建軍媳婦兒說好了,十五那天過來幫忙”,吃著飯,林紅霞道,“還有向福,到時候也過來。”向福是趙建軍的兒子。
“再加上咱家和你三嬸她們,應該能忙得過來。”
“咱提前一天,把能做的做出來,到時候也能省點功夫。”素琴道,“還有該買的東西,也得買齊。”
壽宴前一天剛好是小茜學校出成績的日子,向東便決定送小茜去學校,順便買東西。
農曆六月十四,向東和小茜照例起了個大早,準備進城。
素琴叮囑:“別忘了買紅紙和糖,還有豬頭肉,千萬買城東那家的。”
“都記下了,忘不了”,向東拍拍口袋,那裡小茜早列好了清單。
走到村子口的時候,小茜聽見後頭有人喊他,回過頭,見向賓氣喘吁吁的跑來:“大哥、小茜,我跟你們一塊去。”
“三嬸不放心,派你來啦?”小茜開玩笑道。
因是三家均攤的錢,向東買了什麼、買了多少都得記賬,明明白白的,饒是如此,李綵鳳也不放心,總覺得別人會趁機佔便宜。
向賓撇撇嘴:“我才不聽她的”,又轉向小茜,“哥陪你去學校,壯膽。”
“我又不是去打架。”
小茜哭笑不得,到底讓向賓陪著一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