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將這一跑預示著這場戰役西夏軍沒有了翻盤的希望,戰場上所剩的西夏將領再也沒有實力太強的了,對炎龍軍已經沒有了威脅。

龍風雲調兵遣將將所剩的武將一一斬殺,西夏剩餘計程車兵無奈只能選擇投降,再打下去也只是枉送性命而已,能活下去誰也不想死。

這次投降的西夏士兵足有六萬餘人,這可不是個小數目比炎龍軍個宋軍守軍加起來還多,如果不馬上處理是個極大的隱患。

至於如何處理那就是宋徽宗的事了,龍風雲可不想插手這些事,教化這些異族太過消耗精力。

於是羅剛馬上給宋徽宗傳信,彙報這邊的情況。

龍風雲的炎龍軍和羅剛的軍隊直接駐進了興慶府,其他幾個城池龍風雲只安排了少量的人馬駐紮,一旦有情況就可以回來報信,將夏州和西涼府完全當成了崗哨。

宋徽宗收到訊息有喜有憂,不過還是喜多一點,他連做夢都沒想到先帝們都沒征服西夏,竟然就要在他這裡實現了。

憂的是龍風雲的炎龍軍實在是太強了,宋徽宗對龍風雲是越來越忌憚了。

不過反過來想若是沒有龍風雲的支援,他大宋的處境將會是十分糟糕的,恐怕京城都守不住,更別提擴大版圖了。

所以宋徽宗此時的心情是痛並快樂著,多少有些矛盾。

不過除了西夏這邊傳回的訊息,宋徽宗還得到了一個好訊息,那就是北方的戰況。

由於抽調了西軍的大部分精銳,同時從各地軍中也抽調了大量兵力來抵抗遼軍,所以遼國的進攻步伐立刻受阻,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況且大宋軍隊擅長依託城池打防守戰,所以即便遼軍來勢洶洶也再也沒有前進一步。

數日後,好訊息再次從北方傳來,之前丟掉的城池失而復得,被重新奪了回來,同時軍隊中踴躍出不少優秀人才。

所謂亂世出英雄,其實大宋的能人不少,不過是因為大宋立國之後一向重文輕武,朝中官員多數貪汙腐敗,成為了不少棟樑之材的攔路虎,再加上與遼國的檀淵之盟持續了百年,整個民族的危機感太弱,大部分的軍隊又得不到戰爭的磨練,所以很多位高權重的武官並沒有啥本事,就如高俅童貫之輩,簡直就是大宋的毒瘤,一打起仗來屁用沒有,反倒是一些有才華官職低微,不會溜鬚怕馬的人得不到晉升和重用,真打起仗來卻被這些無能之輩指揮豈能打勝仗?

真正的戰爭來臨,不少的後起之秀開始嶄露頭角,朝中的高官無能宋徽宗也看出了,所以開始大膽啟用一些新人,給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來展現他們的才能。

最終遼軍被趕回了燕雲十六州,這場抗遼之戰取得了勝利。

遼國和西夏國的情況有些相似,不適合打持久戰,一旦進入到拉鋸戰便感到後勁不足,再加上東北還有金國虎視眈眈所以不得不暫時撤兵。

金國本來打算插上一手,不過也是想試探一下大宋的實力,所以一直在觀望,沒想到遼國動用瞭如此多的精銳兵力仍然沒能再進一步,不由讓金國王室開始重新評估大宋的實力,不敢輕舉妄動。

宋徽宗和眾大臣商議,將這些投降的西夏士兵分散開來,做為免費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建造,說白了就是做苦力,就像犯人服役一樣,等到一定年限之後再還他們自由身。

這六萬人可不是小數目,如果不打散了處置很容易引起叛亂,這樣一來不但解決了後患,而且還能為大宋的發展建設添磚加瓦,宋徽宗自然是樂意接盤的。數年之後這些人基本也就漢化了,尤其是等西夏一滅,這些人也就斷了念想,根本興不起任何風浪。

此時的西夏完全處於惶恐之中,宋軍僅僅兩萬人馬就擊敗了西夏的二十萬人馬,炎龍軍的強大不得不讓西夏皇室感到戰慄。

如今的西夏全國也僅剩下三十餘萬人口,雖然全民皆兵,但是刨去不能上陣老幼人群,能打仗的也就剩下二十二三萬左右。這一戰直接損失了西夏全國的一半兵力,可謂是元氣大傷。

西夏人已經完全被嚇破了膽,連忙派出使者向龍風雲求和,姿態放得很低,給出了很多誘人的條件,甚至可以做為大宋的附屬國,只想保留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

龍風雲看完西夏的求和信,搖了搖頭,系統給他的任務是要滅掉西夏,如果讓其保留國家政權的話那他的任務是完不成的,除非西夏放棄獨立的政權,不再有西夏國。

龍風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使臣求和未果,無功而返。

西夏皇帝李乾順得知龍風雲的要求十分惱怒,這分明是要讓他西夏人滅族啊。

眾臣和所有皇室成員得知訊息都十分震怒,此時對龍風雲的憤怒已經超過了恐懼,開始商議對策,所有人都不想當亡國奴,決心要跟炎龍軍死磕到底,誓死守護西夏王權。

西夏從國庫中調出出大量的錢財用來請吐蕃和西州回鶻等國出兵支援,同時花大價錢和物資購得一批戰馬,用來增加鷂子軍的數量。

西夏這次可謂是大出血了,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西夏的生死存亡就在此一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