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表演過後,到了現場做豆腐的環節。

主辦方請來了淮城當地很出名的老師傅,現場為大家演示了豆腐的製作過程。

當然,豆腐製作中作為費時磨豆的過程,也只是象徵性的進行演示,剩下的大部分時間裡。

但馮識辛還是看得非常認真,尤其是當他看到年齡比較大的老師傅在點豆腐前,會對室內的溫度進行測量,還會用一些古老的辦法,判斷一下是否有風,以及周圍的一些溼度等問題。

在陳師傅的家裡時,馮識辛曾經聽自己姥爺說起過這些東西。

如今現場看到老師傅憑藉經驗去進行了一些判斷。

馮識辛頓時感到非常的驚奇。

在進行了一番判斷過後,老師傅才開始進行點豆腐的環節。

按照主辦方的要求,老師傅也是分別用鹽滷、石膏、葡萄糖內酯,三種凝固劑進行了點豆腐。

而在點之前,老師傅還專門說了一下。

“實際上,傳統手藝裡,我們每家都會固定用一種東西點豆腐,而且我們淮城當地大多是用石膏點,鹽滷我倒是也用過,現在的那個內酯,我們傳統豆腐作坊裡其實比較少用。”

主持人聽了問:“老師傅,您的意思是,通常一家傳統豆腐坊,只會用一種點豆腐?”

老師傅點頭:“對,一般都是隻會用一種,因為大家都是憑著多年經驗感覺,所以通常各家都是對一種方式最熟悉。”

沈立生也開口說:“老哥說的沒有錯,老作坊都是隻用一種,而且淮城確實更多都是用石膏,這兩年淮城豆腐工廠會更多用內酯,是因為更加方便,而且也相對要簡單許多。”

在幾個人說話間,馮識辛目光看到老師傅用手摸了一下放豆漿的盆。

很明顯,老人在隨時隨地注意豆漿的溫度。

點豆腐還有一個關鍵,也就是在於豆漿的溫度上。

似乎覺得溫度合適了,老師傅對主持人說:“好了,我們開始吧。”

主持人本來還想再說兩句,但被沈立生阻止了。

“老哥,你開始吧。”

沈立生開口,主持人自然是隻能退到一邊,讓現場所有人目光都集中在老師傅點豆腐上。

接下來,老師傅用一隻半邊葫蘆製成的木瓢輕輕攪動豆漿。

既不是順時針也不是逆時針,而是將木瓢探到盆底,會來來回回以一種數字“8”的形式攪動,並且畫“8”的過程非常慢。

馮識辛看得很認真,看出老師傅的手法確實很獨特,跟陳師傅倒是很像。

既要讓底下的豆漿被攪動,同時又不能讓表面泛起的波紋太大。

在幾乎豆漿被完全攪動之後,老師傅將準備好的鹽滷倒入其中。

第一次倒入,他依舊是保持勻速在盆子裡畫“8”。

在第一次倒入差不多融合,接著又倒入第二次,依然是勻速在豆漿裡畫著“8”。

鹽滷一共是分成三次加入,最後一次加入後,攪動力道也是明顯放慢。

慢慢讓幾乎一盆豆漿都均勻與鹽滷進行了混合。

完成之後,老師傅用一個蓋子把大盆蓋上。

看到老師傅完成一盆,沈甘怡湊到馮識辛旁邊問:“小辛辛,你看明白了嗎?你覺得你能學會嗎?”

馮識辛盯著老師傅邊看邊說:“怎麼可能看一下就學會,不過我現在倒是明白,為什麼他要一鍋一鍋分開煮豆漿,是因為每次點豆腐過程也都需要時間,如果一下子都煮出來,豆漿溫度就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