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大量的人口變成奴僕,極大的影響了朝廷徵兵的工作。由於士兵往往都是從良家子之中招募,但是大量原本擁有土地的自耕農因為各種緣故失去了土地,賣身給大戶成為奴僕,朝廷可用之兵自然就少了許多。

這也是為何在明朝中後期軍隊中家丁制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朝廷徵不到足夠的兵員,只能把軍餉撥給那些將領自己去想辦法。這些將領們拿到錢之後必然會把朝廷的軍餉用來武裝對自己忠誠度最高的家丁。

這些家丁們吃得好,裝備也好,忠心的物件只有將領,並非朝廷。

家丁們在作戰的時候往往成為了戰場上的主戰力量,他們的表現往往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

如果打贏了,將領升官,家丁們也會得到更多的賞賜,所以他們作戰往往非常勇敢。

將領們升官之後,也會拿出更多的投入來武裝自己的家丁,這也最終導致了朝廷對於地方的掌控力越來越差,各個掌握兵權的將領實際上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

譬如吳三桂的關寧軍其實就是他的家丁,還有南明小朝廷的江北四鎮同樣也是軍閥。

另外還有盤踞在武昌的左良玉更是一個大軍閥。

再從工商業發展的角度上來說,明末江南一代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誕生,工商業相當的發達。

但是因為大量人口成為了奴僕,所以必然會影響到那些作坊的生產效率以及華夏內部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內需不足。

這就又從另一個層面上限制了明末資本主義的發展。

這些都是從宏觀的朝廷統治秩序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來說的,再從精神層面上來說。

蓄奴制度從人性上來講是對人性的摧殘禁錮和壓制,是非常的不人道的。

再往大了方面說,對於整個民族的精氣神都是一種極大的摧殘和危害。明朝中後期整個民族精神的萎靡呆板,蓄奴制度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壞的作用。

三人商議完這件事後,傅建道沉聲道:“殿下,臣下去之後就立刻張貼王命與城門及城中各處熱鬧之處,限定城中蓄奴人家必須七天之內全部遣散家中奴僕,並且交出他們賣身契。那些勳貴們肯定不會主動遣散奴僕的,到時候咱們用他們開刀也就名正言順了。只是選擇哪一家先開刀會比較好一地?”

沉墨看向項元忠:“元忠以前是錦衣衛百戶,對於京城的這些大明勳貴們想必更加了解。你說說看誰家更適合當那個被殺的雞。”

項元忠想了想道:“殿下,傅長史,臣以為英國公府最合適。”

第一代英國公張輔,是當時跟著朱棣一起靖難的名將張玉的兒子。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黃子澄、齊泰殺燕王之事洩露後,朱棣起兵“靖難”召集張玉、朱能守衛王府。後下令奪取北平城,大將張玉率兵乘夜攻進北平九門,佔領北平城。

同年八月,建文派老將軍耿炳文至真定會戰朱棣。朱棣譴張玉偵察敵情,張玉口出狂言。言敵軍紀律渙散,打敗他們易如反掌,朱棣許之。

戰役中,朱棣領數千人從城西南側擊,張玉、朱能、潭淵從正面勐攻。兩面夾擊大敗耿炳文。史稱真定之戰。張玉後歷經數十戰役,成為朱棣麾下第一戰將。

東昌之戰中,朱棣攻盛庸東側,不料進入伏擊圈,突圍中被盛庸包圍。張玉、朱能率親兵向南軍包圍勐衝救主。朱能負責救朱棣;張玉負責引開敵軍,這一引就沒再回來。朱能成功救出朱棣。但殺紅眼的南軍怎甘心煮熟的鴨子飛了,於是向張玉勐攻。張玉力竭而死。

此戰北軍(朱棣方)元氣大傷、士氣不振。為了鼓舞士氣,朱棣拿張玉做文章:親自為其主持追悼會,為其親寫悼文。

朱棣即位後稱其為靖難第一功臣,追封榮國公、河間王。長子張輔初封信安伯、新城侯,後代替途中去世的朱能率數萬軍隊平定安南叛亂,遂冊封為英國公,世襲罔替。土木堡事變中死於亂軍。

現在這個英國公叫做張世澤,是第九代英國公。

英國公府在明朝可以算是地位最穩固的一個勳貴,哪怕是在劉瑾好魏忠賢這兩個死太監專政弄權的時候也沒有動他們,可以說是穩如泰山。

可以說,英國公就是大明兩京十三省的勳貴之首,意見代表。

所以,只要先收拾了英國公府,其他的勳貴們自然就明白了齊王這把刀有多利了。

聽完了項元忠的介紹,沉墨點點頭道:“那就拿這個英國公開刀。還有,注意一下那些出價購買這些勳貴祖宅的人,查一下他們的底細。這些人能在李自成和滿清兩次搜刮下還能有餘錢來購買豪宅,顯然也不是一般人。”

項元忠點頭領命,但是又猶豫了一下說道:“其實殿下完全可以下一道王命,直接抄沒這些勳貴的祖宅。罪名都是現成的,他們先後投降李自成和滿清,這要是換一個人,直接都可以拉出去滿門抄斬了。殿下的確對對這些人有點過於仁慈了。”

沉墨笑而不語,一旁的傅建道看著項元忠笑道:“項指揮使,殿下這麼做其實大有深意。當初李自成和滿清入京的時候,投降歸順他們的人太多了。如果要以這個罪名殺人的話,那京城要殺的人可就太多了,不利於殿下的威名以及安定人心的考量。所以殿下才會不追究此事。但是用廢奴之事來收拾這些人,那就名正言順了,既能維護殿下的仁信之命,也能給我們的新朝廷立威。”

項元忠這時候也醒悟過來,臉上露出了羞愧之色:“殿下高瞻遠矚,是臣愚鈍了。”

沉墨擺擺手笑道:“本王最看重你的就是你的誠摯坦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日後心中有困惑之處儘管說出來。本王絕對不會因言治罪的。”

項元忠面露感激之色:“臣能得蒙殿下拔擢信重,實乃三生有幸,臣定當鞠躬盡瘁以報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