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墨麾下這些官員骨幹之中大部分都出生於士紳階層,就算是寒門子弟出身,也多與士紳階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他們跟隨沉墨之後,最關心的問題自然還是沉墨對鄉紳的態度。

這個問題如果不明確的話,必然會讓內部出現混亂,也會讓那些士紳階層產生各種顧慮,不敢來投,甚至還有可能會進行武力抗拒。

要舉事造反,肯定要廣招人才。

而這年代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身於士紳階層,或者由士紳階層資助的。出生於草莽之間的才是極少數。

歷史上農民起義唯一個成功就只有朱元章一個了。

而且老朱也不是很多人印象中那種文盲大老粗,人家一邊打仗一邊自學,學習能力是很強的。

當了皇帝以後,不光能吟詩作對,就連《明大誥都是他親自編寫的,文化水皮相當不敵。

反過來,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在一開始的動靜往往是轟轟烈烈,但是因為其出身閱歷和學識等軟實力上的巨大短板,導致他們“其興也勃,其亡也乎”。

最典型的兩個例子,一個是當年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華夏曆史上農民起義第一人的陳勝。

第二個就是李自成了。

這兩個人的出身都差不多,都是真正的底層苦出身。

陳勝是秦國發往邊境漁陽的徭夫,李自成是下崗的驛卒。

他們因為人格上的魅力,比如樸實率真,勇敢仗義這些性格上的優點讓他們一開始獲得了眾人的擁戴,各路人馬紛紛來投,勢力如同滾雪球一樣發展迅速。

但是隨著攤子越來越大,各種事務千頭萬緒,繁雜忙碌,就逐漸讓他們顯得無所適從起來。

一切驟然湧來的新奇人人物,新奇事端,事實上都需要這個掌舵者來做出決斷。

而這些事情,對於這些底層出身的農民領都是太過生疏的大政難題。

作為農民領袖,坦蕩粗樸的他們本能地使出了農夫聽天由命的招數,誠以待人,聽能人的主張。

時間關係,以下內容非正式更新內容。還是先更後改。看到這裡的書友明天重新整理後看修改後的正式內容。

項梁頗具機謀,深知草草成軍之眾不堪一擊,是故嚴厲斥責了項羽等急於西進渡江攻佔郡縣的主張,一邊下令項羽認真操練軍馬,一邊派精幹能才逐個“徇縣”。

徇者,不動干戈而收服也,幾類後世招安收編之說。項梁之所以徇縣,是料定人心惶惶各縣官府均舉棋不定,只要給各縣官吏一定好處,收服會稽郡不難,果能如此,目下這支草成軍馬便有了堅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