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墨倒是很想給他們一人配備一般手銃用來增強近戰突襲能力,但是奈何估計要到城鎮中心升級到了工業時代之後才能製造手銃。

若是自己組織大明的工匠們製作,又太耗時費力,根本不划算。

一支精銳強大的騎兵部隊,除了騎兵本身之外,還要給他們配備一支配套的後勤部隊。

所以沉墨又給天馬營配備了一支一千人的後勤隊,平時負責幫助騎兵餵養戰馬,維護武器。行軍的時候幫助攜帶武器,牽引備用戰馬等工作。

必要的時候還會補充上去作戰。

這樣才能夠保證騎兵們能有更充足的體力去上陣廝殺。

算是後備騎兵吧,還能當做預備隊使用。

還剩下一千人的名額,沉墨留下了兩百人在自己身邊聽用,其他的全部交給了項元忠讓他來充實懸鏡司。

懸鏡司的要求絕對的忠誠,能力可以培養鍛鍊,但是忠誠卻是最根本的。

只有絕對的忠誠,才能確保自己聽到的訊息是準確的。

要做任何事情,耳聰目明都是最基本的前提。

現在沉墨擁有了兩萬的嫡系部隊,再加上各縣的守備軍,總兵力也超過了三萬。

不過沉墨這次對付劉澤清,沒打算動用各縣的守備軍。

他們訓練的時間還太短,戰鬥力還不足,用來剿匪還湊合,但是用來對付劉澤清這樣的地方軍閥的部隊,還有點不夠。

如果初戰傷亡太大,會影響到以後的訓練熱情。

所以沉墨下令讓各縣守備軍謹守各自門戶,然後每個營選出一支小隊來跟隨主力部隊來觀摩學習。

就是想讓他們看一下自己嫡系的真正戰鬥力,以增強他們的信心。

在做好了這一切後,沉墨讓虎賁營繼續鎮守青島灣,自己帶著龍驤營和天馬營攻擊一萬多人出發,來到了臨沂等待著劉澤清的到來。

劉澤清治軍的本事比楊文學要強了一些,雖然也做不到沿途對百姓秋毫無犯,但是行軍的速度倒是比沉墨想象中要快了一點。

在離開濟寧半個月後,劉澤清帶著他的兩萬人馬來到了臨沂,並且碰上了早就嚴陣以待的沉墨。

崇禎死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諸臣誤我!

對於這句話,大多數人認為,是在推卸責任。

但考證完崇禎年間的朝政,這句話比較正確,確切地說,給崇禎打工的這幫大臣,除部分人外,大多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混蛋,一種叫王八蛋。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痛苦,第一種是身居高位者,第二種是身居底層者,第一種人很少,第二種人很多。第一種人叫崇禎,第二種人叫百姓。

而最幸福的,就是中間那撥人,主要工作,叫做欺上瞞下,具體特點是,除了好事,什麼都辦,除了臉,什麼都要。

崇禎每天打交道的,就是這撥人,比如崇禎三年(1630)西北災荒,派下去十萬石糧食賑災,從京城出發的時候,就只剩下五萬,到地方,還剩兩萬,分到下面,只剩一萬,實際領到的,是五千。

這事估計是辦得太噁心了,崇禎也知道了,極為憤怒,親自查辦。

最先動手的,是戶部官員,東西領下來,不管好壞,先攔腰切一刀,然後到了地方,巡撫先來一下,知府後來一下,剩下的都發到鄉紳手裡,美其名曰代發,代著代著就代沒了。

綜合明代史料,崇禎時期的官員,比較符合如下規律:臉皮的厚度,跟級別職務,大致成反比例成長。

這是比較合理的,位高權重的,幾十年下來,有身份,也要面子,具體辦事的就不同了,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好欺負的,就往死了欺負,能撈錢的,就往死了撈,啥名節、臉面,都顧不上,撈點實惠才是最實在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的積累,那是血淋淋的。

而且這撥人,還有個特點,什麼青史留名、國家社稷,那都太遙遠了,跟他們講道理,促膝談心都是沒用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吃硬不吃軟。教育沒有用的,罵也沒有用,往臉上吐唾沫都沒用,相對而言,比較合適的方式是,把唾沫吐到眼裡,再說上一句:孫子,我能治你!

劉澤清這樣的人,就是沒臉沒皮的。

家國大義對他來說根本不在乎,所以能治他的只有手中的那把刀。

顯然,崇禎手中那把刀不好使了。

現在,這把刀握在了沉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