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城中取暖的煤炭木炭以及棉花棉布等禦寒之物也都是有價無市,大量的商鋪關門歇業,許多百姓在家中忍飢挨餓,瑟瑟發抖。

城中甚至已經出現了餓死人的情況,而且人數每天都在增長。

可以說,此時的北京城是士兵士氣低迷,百姓人心渙散,怨氣沖天。

楚軍的傳單每三天發射一次,城中的情況他們從逃出城的清軍士兵口中也有了解。而且楚國殿前司的人也每天都送出城裡的動態訊息。

北京城雖然現在還沒投降,但是卻已經四面漏風變成了一個大篩子。

只等著楚軍最後一擊就可以徹底被擊碎了。

而城外的楚軍,雖然主力都是南人組成,但是卻絲毫不畏懼北方的嚴寒。

倒不是他們不怕冷,而是因為在京杭大運河以及海路還有所有的陸路都被楚軍控制之後,源源不斷的糧食和物資都被運到了北方。

物資的種類非常的豐富,禦寒的棉花棉布,以至於各種成品的棉衣棉鞋棉襪甚至還有棉帽子棉手套,以及皮毛製作的禦寒衣物也是應有盡有。

在錦繡實業巨大的技術優勢的衝擊之下,雖然天下還沒有平定,但是紡織物的市場價格已經低到了一個之前人們從來都不敢想的程度上。

江南那些做紡織生意的商人們雖然叫苦連天,一開始還想跟錦繡實業硬剛,可是在得知了錦繡實業的背景是楚王之後,立刻認慫。

況且他們如果不跟著降價的話,這天下的紡織生意就會徹底被錦繡實業給弄斷掉。

他們之前還想從原材料上卡錦繡實業,但是最終也是徒勞無功。

禦寒的問題解決了,糧食的問題同樣也是以錦繡實業為首的楚國商家們集體發動他們各自的能量從南方各地,甚至還有人從安南購買糧食運輸到了北方。

價格都是平價,或者說在保本的基礎上略作上漲來供應楚軍,以及為北方各地逐漸平靜下來的城池提供糧食。

源源不斷的糧食運到了北方,北方的局勢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快速恢復平靜。

本來還有些惶恐不安的百姓們也很快放下心來,人們在腹中有食,身上有衣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楚王統治所帶來的好處,於是紛紛自覺地宣傳楚王的仁義,甚至許多人還主動跑到楚軍大營裡要求為楚軍做工。

畢竟這不光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而且楚軍還給管飯。

西山的煤炭也被楚軍組織人手大量的開採出來,一方面供給周邊城池的百姓取暖使用,另一方面楚軍之間也用來取暖。

甚至李彪突發奇想,雖然兩軍交戰,圍城正酣,但是城中的百姓卻是無辜的。

如果沒有足夠的煤炭取暖,城中的百姓必然會有許多人被凍死。

畢竟那些城中的權貴官員們大多數都是有門路的,不至於缺這點煤炭木炭。但是普通的百姓許多人家中甚至沒有隔夜糧。

要是等到破城之日,恐怕許多百姓都不會等到那一天。

“老鄭,北京將來是王上建都之地,是我們大楚的京城。這些百姓也都算是我大楚的子民。而且我們之前一直在宣傳王上的仁義,承諾要善待每一個華夏子民。如果我們任憑這許多百姓被凍餓而死的話,那不僅會損傷我們的信譽,也會損傷王上的威信。若是滿清朝廷因此將百姓們的怨恨歸結到我們身上,那對我們是不利的。”

李彪坐在大帳之中,一邊圍著一個炭爐烤白薯,一邊跟鄭雲龍商量著他的想法。

鄭雲龍穿著一身粗布棉襖,小心地捧著一個剛剛烤好的白薯剝皮,往嘴裡小心地咬了一口吞嚥下去後點頭道:“你說的有道理。我們的確不能坐視不理,畢竟城中大部分都是我們華夏子民。現在我們的物資也不缺,可問題是這些東西如何送到城中那些真正有需要的百姓手中去。”

“你的意思我明白。這個問題我早都想過了。這件事要辦成,還得依靠城中殿前司的那些人。他們手中不是掌握著許多滿清官員權貴的黑材料嘛,如果能利用一下的話,應該能解決這個問題。”

李彪興致勃勃地說道。

鄭雲龍剝皮剝的有些不耐煩,索性也不剝了,直接將手中剩下的半截烤白薯一股腦地塞進嘴裡。

“這個辦法倒是可行。你回頭問問殿前司的人,看看他們有什麼門路。”

鄭雲龍點頭贊同,兩人三兩下就把這個事情給定下了。

若是換做其他人的部下,他們肯定不敢做的。因為這麼做,無論你的動機是什麼,都會被扣上一個資敵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