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公爵之論(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麼多的勢力,無論是跟腳還是利益訴求,起事動機都各不相同。不像元末的時候各路義軍大部分都是紅巾軍出身,所以能夠共尊小明王為主,共同抗元。別說擰成一股繩了,彼此之間互相攻伐都是司空見慣的。
這是主公必須站出來的第一個理由,因為主公要成為天下反清勢力的一面旗幟,一個標杆。只有主公站出來了,天下各路反清義軍才會前來投奔,共襄大事,主公的實力才會更加快速的壯大。”
“第二,經過衡陽之戰,數萬清軍潰敗,滿清順承郡王勒而錦被俘。經此一戰,主公的就算想低調也不可能了。以我對康熙的瞭解,他一定從此戰之後正眼看待主公,將主公列為眼前大敵,對主公的重視程度甚至會超過吳世蟠。
所以可以預見,他一定會大力整頓軍備,編練新軍,用來對付主公。所以,主公此時升格,一來能夠旗幟鮮明的反清,二來也能聚集更多的力量一起來應對滿清即將到來的打擊。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凡事利弊並存,主公升格之後,雖然能夠聚集人望,收攏天下反清勢力,但是也會使得主公成為清廷的主要敵人,以後會迎來更猛烈的反擊。這一點是我們必須想到的。”
于成龍一番後說的深入淺出,有條有理,眾人聽得頻頻點頭,沈墨也心中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得於先生相助,是我的幸運啊。”沈墨由衷讚道。
說實話,他雖然之前當過老闆創過業,也平時挺喜歡看書,但是畢竟以前的格局太小,紙上的東西又是得來終覺淺,很多事情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一知半解,朦朦朧朧。
就拿升格這件事來說,他只是覺得該升格了,但是卻沒有想那麼多,沒有去想升格後到底會帶來那些好處。
但是被于成龍這麼一分析,腦子裡以前很多沒有想過的東西都冒了出來,因此才有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那於先生以為,這次升格是升到什麼程度比較合適?”
沈墨繼續虛心請教。
于成龍顯然心中已經有了腹稿,略微沉吟後道:“主公如今以總鎮之名自稱,顯然已經不夠。但是如果直接稱王的話,卻有點操之過急。畢竟主公現在的地盤還不算太大,如果貿然稱王,反而會惹來許多非議,讓人嘲笑。”
沈墨點頭贊同道:“我也是這麼想的。那個朱承平已經用他死成功的創造了一個笑話。”
眾人見沈墨又把朱承平拉出來鞭屍,都大笑起來。
氣氛一時很是歡樂。
戴文勝插話笑道:“這位‘楚王’殿下最大的價值看來就是給主公貢獻了一個典型的反面榜樣。”
這話又引得眾人一陣大笑。
于成龍見狀再次感慨沈墨麾下這氛圍是真的很舒服,讓他本來還有些複雜的心緒又開闊了一些。
等待眾人笑聲停止,沈墨看向于成龍,示意他繼續說。
于成龍接著道:“自秦統一之後,歷朝歷代所封爵位都是比照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國君爵位冊封的。《禮記.王制》規定: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看著眾人臉上都有些不解的神情,于成龍簡單解釋了一下上面這句話的大概意思。
按照周朝分封制度,中央王國位於中間,為王居之地。周邊為邦國封地,為諸侯所用之地。王畿以外依次有各方五百里的侯畿、甸畿、男畿、採畿、衛畿、蠻畿、夷畿、鎮畿、蕃畿。
邦國即諸侯國,分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等級以外還有諸侯國的附庸國(如滕、芮)和王畿之內卿士的采邑小國(如蘇、單)。
王畿封疆方千里,諸侯邦國的封地面積要小得多。
看眾人聽得還是有點似懂非懂,于成龍繼續解釋道:“西周初年的時候,諸侯封地很小,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南僅有五十里。封土不足五十里者為諸侯附庸,不直接朝覲天子彙報,也不直接向天子貢納,即“不達於天子”。”
“而到了周公攝政的時候,擴大了諸侯國的封地。按照周禮規定:“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