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胡笳十八拍》(第2/2頁)
章節報錯
說好的,李元景要給五姓七望寫七百五十首曲譜,李浩然七人原本就非常擔心李元景寫的詩和曲譜太好,李世民相中了就截留下來,現在他們的擔心變成了現實。
上午李元景寫的第一首詩《涼州詞》就被李世民要了過去,幸好李元景接下來寫的詩李世民不要了,但李浩然七人都知道,李世民不要李元景接下來寫的詩,並不是他不想要,而是接下來寫的那些詩也都非常好,李世民自己也知道,他不能把李元景寫的所有的詩都要走:
現在朝廷沒錢,李世民急需大量糧食,救濟遭受了旱災、蝗災的貧窮百姓,而李元景寫的這詩和曲譜他們五姓七望都是出高價購買的,李世民沒錢,和他們爭不起了。
但李浩然七人明明白白地看到了李世民的沮喪、不甘和苦惱。
他們七人以為下午李世民也不會再要李元景寫的詩和曲譜了,他們沒有料到,李世民這次居然直接伸手拿。
這首曲譜寫得這麼好,怎麼能讓李世民拿走?
李浩然七人都非常惱怒,但他們不敢、也不能怎樣李世民,就只好看著李元景,看他怎麼處理這件事。
這首曲譜不但李世民相中了,即使李元景也非常喜歡,他看了看李世民,說:
“既然陛下相中了這首曲譜,那就給陛下了。”
然後他又看了看李浩然七人說:
“李大人,七位大人,陛下能相中我寫的曲譜,是我的榮幸,你們不要著急,我接下來再寫的,水平絕對不會比這首《二泉映月》差,你們看著就是了。”
接下來李元景寫的是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才女,她的才華只有宋代的李清照才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蔡文姬是東漢名臣、文學家、書法家、音律家蔡邕的女兒,她自幼便在家庭的藝術環境中接受文學藝術的薰陶,從小就有著過人的音樂和文學天賦,稍長之後,跟她父親一樣,成了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後來蔡文姬逃避戰亂時,碰上南匈奴兵,被他們搶走。
匈奴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了南匈奴的左賢王,左賢王便逼蔡文姬做他的妻子。
蔡文姬在塞外度過了十二個春秋,生了兩個兒女。
雖然左賢王很寵愛蔡文姬,但她卻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渴望有朝一日“歸漢”。
建安中,曹操出於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再嫁給陳留人董祀。
據傳,這首《胡笳十八拍》就是她在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百感交集,借用胡地的胡笳音調創作的琴歌作品。
只是李元景曾經考證過,在唐朝之前,沒有任何資料記載這首《胡笳十八拍》詩和曲譜,也沒有誰見過、知道這詩和曲譜,所以後人懷疑這詩和曲譜根本不是蔡文姬寫的,而是後人根據蔡文姬的經歷和心境擬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