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書生怎麼有膽量來拜訪他啊?

要知道李元景是趙王、六皇子殿下,可不是誰想來拜訪就能見到的。

趙圓、張方二人看李元景不知道馬周是誰,二人很擔心隨隨便便一個書生來拜見,他們就過來稟報,李元景會責怪他們。

但因為李元景曾告訴二人,只要有人來拜訪,就儘可能地向他稟報,即使二人明顯看出來拜訪之人沒有什麼能耐、純粹是來巴結他的,也要好聲好氣地把人打發走,絕不允許他們仗著王府的門第耍橫、粗暴對待前來拜訪之人。

二人也知道李元景非常禮賢下士,並且這個馬周說他知道李元景的缺點,他是來向李元景指出缺點的,所以他們二人才過來稟報。

李元景靈光一閃,一下子就想起來了馬周是誰:

大唐繼杜如晦之後,最有才能、最得李世民信任、堪比杜如晦、房玄齡、魏徵一樣的大臣!

他接續鄭國公魏徵的風骨,屢次直言進諫,匡正朝政得失,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以及“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作用!

李元景記得,馬周生於六零一年,幼時父母雙亡,孤苦伶仃,不過,他十分好學,透過不懈的努力,他通讀了很多的史書,加上他的天資聰穎,在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滿腹經綸了。

他武德年間來到長安,寄居在中郎將常何家中。

貞觀五年,唐太宗令百官上書談論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獵經學,馬周就替常何撰寫奏章陳述有利於國家的二十多條建議,叫他上奏,條條都合唐太宗心意。

唐太宗懷疑常何有這樣的才能,詢問常何,常何告訴李世民,這些建議都是馬周寫的,唐太宗當天就召見了馬周,在馬周尚未到達期間,唐太宗派人催促了四次。待到馬周來後,唐太宗和他談論得很愉快,令他在門下省供職。

貞觀五年李世民才發掘出來馬周,現在貞觀二年,馬周還只是寄居在常何家中的一介書生,今年二十七歲。

未來大唐最了不起的宰相登門拜訪,李元景怎能不激動?

他立刻命令趙方、張圓趕快把馬周請進來,他自己也慌忙往外走。

來到大門口,趙方、張圓已經告訴了馬周,李元景有請,正在把馬周往裡請。

李元景一步跨出門外,伸出雙手,對馬周笑著大聲說:

“哈哈,馬兄大駕光臨,趙王府蓬蓽生輝啊!

元景迎接來遲,望馬兄贖罪!”

李元景說著話已經來到了馬周面前,他雙手抓住馬周,使勁搖了搖:

“馬兄能看得起元景,元景深感榮幸,馬兄,裡面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