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景看到蝗蟲,忽然想起來,在貞觀二年夏秋,以及接下來的幾年,大唐各種災禍不斷,無論朝廷還是民眾,日子都極其艱難。

首先這個夏天是大旱天,很多地方旱得顆粒無收,更要命的是蝗災:

貞觀元年九月九就出現了小範圍的蝗災,貞觀二年三月,關內再現蝗災。

從貞觀二年夏天開始,大唐爆發了極其嚴重的蝗災,蝗蟲遮天蔽日,所過之處,把所有的莊稼、樹葉、花草全都吃得一乾二淨。

貞觀二年秋天,又發生了嚴重的水災,冬天,北方發生了寒災、霜災和雪災。

大唐受災,北方的突厥部也同樣遭受了旱災、蝗災、水災、霜災、雪災、寒災。

整個夏天大旱,原本應該牛羊吃草長膘的夏季,因為大旱,赤野千里,再加上蝗蟲所過之處,幾乎把草啃得連草根都不剩。

草被旱死、被蝗蟲吃光,無數的牛羊要麼餓死了,要麼瘦得的瘦骨嶙峋,沒有可能捱過寒冷的冬天。

並且,令突厥部更加恐慌的是,才剛進入秋天,先是一場接連幾天的大雨,引發的大洪水,把牛羊都沖走了許多,緊接著就直接下了霜,有經驗的牧民根據這天氣,全都猜測這個冬天肯定是一個無比寒冷、大雪成災的大災之季。

這樣的冬天對突厥來說是致命的,為了能有食物、鹽、衣物活過這個冬天,突厥人違背了渭水之盟,派出大批兵士侵入大唐“打秋風”,給大唐北方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天災戰禍,大唐的這個秋天、冬天,不好過啊!

該怎麼辦呢?

根據大唐歷史,這個秋天和冬天,無數民眾賣兒賣女、流離失所、凍死餓死的不計其數。

當蝗蟲肆虐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甚至曾經憤怒得活吃了幾隻蝗蟲!

李元景記得在《貞觀政要》這本書中曾記載:

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在當時人們都盛傳蝗蟲是神蟲,對蝗蟲頂禮膜拜、不敢得罪,更不知道蝗蟲可以吃。

身為九五之尊的李世民,心懷天下子民,看到蝗蟲如此肆虐,冒著被蝗蟲毒死的危險,生吃蝗蟲,其千古明君,由此可見一斑。

要想辦法應對這一年和接下來幾年的旱災、水災、蝗災、霜災、雪災、寒災啊!

還有要及早備戰,抵抗突厥對大唐邊境的“打秋風”。

不管什麼災難,首先要保證大唐子民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餓死、凍死。

對於這大旱,要想辦法讓民眾給莊稼澆水抗旱,爭取大旱之年儘可能多地生產出糧食,民眾們只要有了吃的,就不會鋌而走險造反,或者被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