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木枷銅鎖送王孫(第2/2頁)
章節報錯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但這些詩,包括陶淵明的著名的《歸園田居》,都和裴寂現下的情況不符,起不到勸誡裴寂辭官回家、激流勇退的目的。
李元景知道,這是因為中國古人講究學而優則仕,讀書人汲汲於功名富貴,詩人們很少寫勸別人辭官不做的詩。
既然找不到這樣的詩,李元景看到那個小乞丐之後,立刻想到了另一種方法,就是讓小乞丐、少年兒童們唱兒歌、童謠,用兒歌勸戒裴寂激流勇退。
中國古人特別喜歡詩歌,但是古代讀書人很少,能寫出來好詩的也很少,而詩歌主要是從人民百姓中誕生的,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因此詩歌真正的源泉和精華在勞動人民中間,人民大眾在勞動中歌唱的心聲才是最美、最精彩、最動人的詩歌。
先秦《詩經》的風、雅、頌,其中“風”部分,主要就是採集民間勞動人民在勞動中歌唱的詩歌。
漢樂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像《陌上桑》、《孔雀東南飛》、《西洲曲》、《木蘭詩》,全都採自民間,幾乎是整個中國史上最精華、最美的部分。
中國古人特別重視對民歌的採集,透過民歌瞭解民俗風情、人民意願。
裴寂貴為宰相,如果他家門口、周圍街道上,到處傳唱暗示要裴寂辭官回家、激流勇退的童謠、民歌,那裴寂肯定會懷疑、猜測為什麼在他的家門口、周圍街道上會出現這童謠、民歌。
裴寂是聰明人,他一下子就會想到,他家周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是唐太宗李世民既想讓他滾蛋,又忌憚於他是當朝宰相,位高權重,如果動他,會引起朝堂、國家動盪,但不動他,他又不會特別和自己一心,自己也無法把自己天策府的手下提拔上來的。
但怎樣的兒歌、童謠,才能深切地打動裴寂,讓他明白他必須辭官回家、激流勇退?
李元景在記憶中搜尋,發現在金仁杰的《追韓信》、湯顯祖的《牡丹亭》、王克煜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故事》中都有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後人在這句後邊又加了“這朝不用那朝人”、“南朝不用北朝人”、“後朝不用前朝人”等許多句,這些句子非常符合裴寂的情況。
李元景思考了一番,選了兩句:
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朝不用那朝人。
然後他決定自己再在這兩句後邊添上兩句,湊成一首民歌、童謠。
李元景前世是一名中學老師和網路小說作家,湊幾句打油詩、民歌、童謠,對他來說,還是很容易的。
民歌、童謠需要淺顯、簡潔、平白、明瞭,李元景思考了一番,又加上了兩句:
長河滾滾卷黃沙,
木枷銅鎖送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