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交易,還是個很大的問題。

這是基礎建設決定的。

網際網路時代。

一百億資金從香港到瑞士,從瑞士到加拿大,再從加拿大到澳洲回香港,只需要八秒鐘。

八秒鐘。

這些錢就能在地球轉上一圈。

得益於全球第一的基礎建設,在華夏,無論是山裡還是城市,做交易,只要有5G的地方都能夠實現幾乎同步交易所網路的傳輸速度。

但現在不行。

華夏電信建設剛剛起步,網際網路更是幾乎處於原始階段,僅僅2k的速度根本無法支援大規模資料的短時間傳輸。

有時候報單十分鐘,資料還卡在證券公司的網路無法進入交易所主機。

交易的時候,

往往距離證券交易所主機越近,速度就會越快。

但要想進入證券交易所直接交易,就必須有交易席位。

這個席位,散戶是根本無法拿到的。

只有券商,信託,基金等資管公司才有資格申請交易所的會員資格。

在有了會員資格後向證券交易所繳足席位費,就可以擁有交易席位,席位費的數目由證券交易所決定。會員一旦擁有席位,就不允許退。

一般散戶只能用過先報單進證券公司,再有證券公司的紅馬甲也就是交易員報進主機進行撮合成交。

簡單來說,散戶歸類的話可以歸屬為無形席位。

它實際上是交易所為證券公司提供的與撮合主機聯網用的通訊埠。

證券公司利用現代通訊網路技術,將證券營業部裡的電腦終端與交易所撮合主機直接聯網,再將交易委託傳送到交易所撮合主機,透過通訊網路接收實時行情和成交回報資料。

只有擁有交易席位,才擁有了在交易大廳內進行證券交易的資格。

也因此。

很多信託公司,基金公司,還有券商機構都會在交易所有交易席位,再利用和散戶入場不對等的時間差進行短線高頻操作。

可以想象的到。

散戶報入的買賣卡在路上,甚至十分鐘都看不到即時行情,跟瞎子沒甚區別。

這種情況下就跟打遊戲延遲一樣,主力機構可以在交易所看到即使行情,針對性拉昇或者打壓,只要可以影響幾分鐘的股價,就能夠收割大批的籌碼。

利用時間差的市場操作,極其猖狂。

也因此,有了95年之後t+0改為t+1的保護性操作,打擊資本利用資訊不對等的市場操縱。

金融市場是一個風險和財富交換的地方。

一秒鐘的時間差就可能致命,何況是十幾分鐘的延遲。

親身體驗過營業部那種高達十幾分鐘的卡頓,這種網速想割韭菜肯定是不行。

“下午安排人在北方軸承開始建立頭寸,然後聯絡下交易所那邊看看交易席位什麼價格,不管是租還是買,拿下兩個交易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