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笞杖(第1/2頁)
章節報錯
曹世宇見宋通神色嚴肅,只好站住腳步靜聽。其他人見狀,也就都圍在宋通身邊,聽他繼續說下去。
這首詩,雖然出自當時只有七歲的一個兒童之手,看著淡雅清新,寫得也很直白。但之所以能夠受到廣泛重視,其間也必有緣故可知。
宋通自行講解著,眾人不時點頭,予以認同:
第一、二兩句,就是描寫白鵝歡快地,對著天空引吭高歌。可以暗自有志向的人,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甚至是朝廷的注意,欲要以自己的本領,予以報效。
宋通說到這裡,曹世宇聽不太懂。但出於調侃,他就學著鵝的形象,仰起頭,伸長脖子,口中發出“鵝鵝鵝,我我我”的聲音。
第三句的“白毛浮綠水”,除了給人留下耳目清新的感覺之外,也能對“白毛”的白,與“綠水”的青,產生聯想。青白分明,以喻示自己做事待人的標準。
第四句的“紅掌撥清波”,是靜中有動,動靜相宜的美好田園畫卷。若細想之,唐代五品官員以上,才視為“通貴”。五品的官服色秩,即為紅色。官位高又很廉潔的,號稱身處“清流”。這句詩,就可以理解為要做能夠為世人,做出更多貢獻的高階別官員,並且要在“清流”中處世。
“詩句,每人讀來或許未必都能想得一致。更或許,作者本無此心,但並不妨礙讀者有此感。”宋通說完,眾人不管是否真的理解或認同,倒也是頻頻點頭。
“呵呵,宋六說得很好。”阿史那博恆雖然聽得一知半解,但他對宋通此時的鄭重神情,倒也很是欽贊。
曹世宇聽了,也敷衍著說上幾句;段晏更是笑嘻嘻地說道:“宋傔史大才,講得好故事!”
“嗯,好故事很多,待某日後慢慢講。但此時,”宋通臉色一沉,隨即喝道,“阿史那,去取大軍杖來!”
眾人聽了立即驚駭,不知道宋通為何發怒。
阿史那博恆還在猶豫,但見宋通臉上神情嚴肅,毫無說笑的意思,也就不敢耽擱。
他快步走去侍衛的鋪房,拎著一根粗大的軍杖跑了回來。
這根軍杖,比擬笞杖制式,以硬木削去枝節造就。長三尺五寸,前端的大頭直徑二分,尾端的小頭直徑一分五厘。
天寒地凍之下,這軍杖若是打在皮肉上,肯定是慘痛至極。更何況,挨杖首要的不是疼痛,而是羞辱——是要裸身受刑的。
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衣袍,以免被打壞。更還對受刑人的心理,予以教誨、打擊。
阿史那博恆拎著軍杖,呆看著宋通。
“段晏,你私盜馬料販賣,有也沒有?!”宋通喝問一聲。
段晏立即渾身抖似篩糠,寒天之下卻冷汗淋漓。他暗自咬牙,拱手說道:“宋,宋傔史,何來此說?”
宋通怒喝一聲:“還敢抵賴麼?城外的城傍赤水軍內,也已查明此事了!”
段晏立即呆若木雞,偷眼看向曹世宇。
此時的曹世宇,早已滿臉通紅。他恨不得直接對段晏說“段三兄,請你全部擔起責任來,我必厚報於你”,可此時,這樣的話怎敢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