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白雲之下盡歸己有(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長達數十里的行軍對列,走出連綿的山嶺之後,就沿著南側逶迤的陰山山脈,向廣袤的草原走去。
此時的草原,已是草長鶯飛的季節。河流環布,碧空萬里。
行軍經常可以遇到從西面過來的商隊,彼此都是暗贊。行商見到行軍,覺得自己的安全更有保障;而行軍中的安祿山,卻對這些行商佇列,也是垂涎三尺。
行商佇列中的那些駝馬,很明顯揹負的商品很沉重,腳步很遲緩。
這些包囊裡的商品,到底是金銀酒器,還是異域香料呢?
隔著粗厚的麻布,安祿山肯定不能親眼看到裡面的詳情。作為行軍的主帥,他肯定也不便涎著臉去求問裡面的物什。
正因如此,他才更是百爪撓心一般,眼神離不開這些包囊。
安祿山的這個神情,很快被身邊的曹世宇發覺了。再看看那些商隊,他更是搖頭髮笑。
覺得有些失態,安祿山尷尬地收回目光。“呵呵”地笑過之後,他再瞟了行商佇列一眼後,就聳了一下肩說道:“為大唐繁榮,這些行商也是辛苦。”
說這些虛偽的話有什麼用?
曹世宇乾脆地說道:“萬里行商,百倍利益。非如此,何以對得起一路的艱辛與危險?”
當然是啊。這一路上,商人們不僅要遭受風餐露宿的艱苦,還要面對炎熱、雨雪、風暴等自然災害。
即便已經如此艱難,行商們更要面臨一路上諸族的阻撓。或者是抽稅,或者是索要,甚至還有可能發生殺人越貨的情況。
行商們對付自然災害以及自身的艱辛,倒還可以克復。但是遇到劫匪,又該怎麼辦呢?
天佑!大唐。
大唐強盛,又還容情。
除了進去唐境內地去交易的以外,其他東來的行商們,就儘可能沿著大唐的邊境行走。
因此,見到安祿山的行軍時,行商們不僅不害怕,更還面帶微笑著,與行軍打著招呼,或者躬身施禮。
見到此景,安祿山得意之餘,更加想著只是身在營州,自己就已經可以明裡暗裡收取商賈們的錢財。若是轄制的地域更為廣大,呵呵,就連這些走路的行商,都要被自己抽上百分之五左右的“稅收”了。
商賈們交付大唐朝廷的稅賦,平均在百分之十左右。另外,出於可想而知的原因。他們為了在行進或者行商坐賈時,得到官吏們的體諒,也會額外拿出一部分錢財,進行賄賂。
因此,安祿山想要另行拿去百分之五,對於這些商賈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
歷史記載中,安祿山在營州以及後來在幽州一帶,的確是得到了以粟特商賈為主的商人們的“資助”,從而使得他的慾望之心,膨脹得難以滿足。
再加上其它原因,比如那時的朝政混亂,以及老年的皇帝李隆基接連的失誤,誘發了安祿山的最終叛亂。
現在雖然沒有嚴重到那個程度,可安祿山慾壑難填的內心,卻是一直不能抑制的。
再不能抑制,他到也不敢做出搶掠這些商賈的行為。這種事情如果被查出,那肯定是要掉腦袋的。另外,為了能夠長期得到商賈的貢奉,他也只能忍耐。
但很快就不一樣了。安祿山遙望著西面無邊的草原,極目眺看白雲下面的地方。
幻想著白雲之下盡歸己有,他接連催促著行軍,快點向西北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