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安排誰合適(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唐建立以來,最大最難以對付的對手,就是吐蕃。史書記載:“西戎之地,吐蕃是強。自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以此看來,對於突然在高原崛起的吐蕃王國,大唐遭受了它的襲擾之後,雖然與它大戰了數次,但並未有更好的戰果,這也就使得吐蕃更加驕狂。
此消彼長。信心強大的天平,就傾斜向了吐蕃一方。最終,吐蕃自己沒有更加迅速地強盛起來的同時,把大唐也拖得陷入了泥潭。
現在,這個問題得以解決,兩方真誠地表示了永久和平的祈盼。大唐的注意力,就不再是南面的吐蕃,而是北面的大漠了。
蕃方的書牒傳回京城,立即造成了朝廷,以及天下的震驚。
一戰之後,就能使得疆域廣闊、兇頑驕狂的吐蕃臣服,這是從百姓到皇帝做夢也不敢想的。
當然,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親眼見到火器的威力。
作為皇帝的李隆基,卻深知這裡面必有奧妙。幾次詳查之後,他終於明白了,這是那個為武惠妃診病的宋通,在河西軍府製造出了強大新式武械使然。
既然如此,李隆基當然要把這種武械收為國有——也就是他的皇權控制範圍內,以免有人(或許就是宋通)藉此反叛。
那樣的話,大唐還能叫做大唐嗎?可能就要叫做大宋了!
朝廷接連的牒報發至涼州,崔希逸為難地對宋通說道:“這是要收回火器營的兵權了。”
宋通微笑著說道:“火器營的兵將,我要帶去大漠!待我掃平了大漠,再回長安面聖!”
崔希逸知道他早有平定大漠的雄圖,也勸阻不了,就只好再寫書牒上呈朝廷。
李隆基得到確定回報,心中不禁惱怒。本想降旨怪罪,但又擔心真的逼反了宋通。
一時難以決定,他為此肯定愁眉苦臉。
李林甫既然是口蜜腹劍的機靈人,就趕緊建言:“崔希逸久居邊地,若是長期待下去,恐怕軍權在握,朝廷也是難控。他又是宋通的岳父,不如這樣。”
李隆基聽他說完,只好表示同意這個折中的方案。
崔希逸調回京城;宋通帶領火器營的兵將,從涼州北面出擊大漠的東突厥汗國!
崔希逸接到牒報,立即就要啟程。宋通笑道:“這是把岳父當作了人質!”
崔希逸固然知道也是如此,但朝廷召喚,豈能違命?
宋通勸說道:“總要把涼州軍政等事安排好,大使才好返回。”
怎麼安排?
意思就是由崔希逸,舉薦能夠接任涼州節度使的人選了。
誰合適呢?
可挑選的人很多。比如盡在咫尺的哥舒翰、伏地南等人。朝中可選擇的,也有此時初露鋒芒的高適、岑參等人。
對此,宋通思忖過後,提出了自己的人選:“哥舒翰做節度使,李白前來做節度使府長史,杜甫為節度使府的判官書記。”
哥舒翰當然可以做節度使,而另外那兩人可以嗎?
李白倒還聽說過,杜甫藉藉無名之輩。這二人最多都是吟誦詩句之人,怎麼可能做得了這樣的大事呢?
崔希逸肯定疑惑不解,宋通自信地笑著說道:“從此以後,河西哪裡還會有戰事?有的只是諸族牧馬時,馬匹吃了農家的莊稼這樣的小事!既然如此,李白生性豪放,自然可以大度地化解這些小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