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崔希逸的問話,宋通也笑著回道:“耐心等到就是。”

“唐蕃的千里邊境,各處都是守禦嚴謹。”崔希逸一邊在腦海中想著雙方的軍事對比狀況,一邊說道,“但處處防禦,還是應該知道對方可能的進攻重點,於我方才是最為有利!”

崔希逸的這個觀點,當然是每一位作戰統帥急切、務必想要了解,但又破費腦筋去思索、探尋的。

知道了對方的進攻重點,我方就可以集中優勢資源,予以事先準備。待敵人真的來進攻時,我方就可以立即動用這些優勢,將對方擊潰,甚至圍殲。

但我方這樣想,對方也是這樣想。

從秦州一帶,直到河西走廊的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都可能是唐蕃雙方展開大戰的戰場。

至於在何處展開真正地進攻,是雙方的統帥團隊,需要反覆斟酌的。

而且,這樣的進攻,對於先發制人的一方,有著極大的優勢。畢竟,發動突然襲擊,可以令對方措手不及。

目前的狀況,是吐蕃吃了大虧,唐方佔了便宜。這樣說來,應該是蕃方會率先發動報復式的進攻。

如果這成為現實,對於防守一方的唐方而言,儘可能估摸出蕃方進攻的具體位置,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因為長達幾千裡的防線,唐方當然不可能都配置上優勢兵力。而蕃方,卻可以憑藉對山地地形、地勢的熟悉,發動神出鬼沒的襲擊。

此時,聽到崔希逸的心中疑慮,對歷史頗有了解,並且確信己方已經準備停當的宋通,顯得很有自信。

“還是在青海以西的魚海地區!”宋通鎮定地說道。

崔希逸聽罷,心中盤算許久後,還是略微搖頭:“前次征戰,我們就是在青海以西地區,對他們進行了大面積圍剿。若是他們前來報復,也應該會心存忌憚。既然如此,他們怎麼可能還會從這個方向反擊呢?”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

這句話,既可以鼓舞、激勵人們繼續勇敢前進,也有一些觀點模糊、盲目的對地方。

譬如新時代常說的“沉沒成本”,就類似於賭徒心理——越是輸了,越是輸得慘烈,越是想要奪回損失。但大多數換來的,是更為慘重的損失。

這是客觀事實,是人人幾乎都知道,都明白,也都相信的話。但就是無人願意,或者狠下心來去改變這些事實的道理。

宋通想著,就對崔希逸繼續說道:“蕃人自恃強悍,必會心中不服。他們認為在軍事力量上,他們佔盡優勢。前次的失敗,只不過是他們沒有做好準備罷了。”

崔希逸聽著宋通的話,也是連連點頭。

當下的大唐,雖然可以算作是歷史上兵強馬壯的強盛時期。但即便如此,或者是出於漢人天然的不侵略、只防御的心理,或者是出於不想妄興兵戈的仁慈。

總之,每到秋冬季來臨的時候,唐方就要焚燒祁連山內,各處山谷中的荒草。這就可以使得多以騎兵來進攻的蕃方,後勤供給發生困難。

這個唐人的專有策略,雖然簡單有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來唐方的無奈:即便唐人兵將也是強悍,但對於熟悉山路的蕃方,還是感到很撓頭——因為把握不好他們的進攻方向,也就不能集中兵力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