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認同(第1/2頁)
章節報錯
阿史那博恆一言不發地,用碧綠的眼瞳,緊緊地盯著神色慌張的曹世宇。
被這樣的眼神盯視,簡直就如利刃逼來。
“阿史那,走啊!湯羹都快涼了!”曹世宇暗自吸口氣,這才覺得緩和好多。
阿史那博恆點點頭,隨即笑了起來。兩人與眾人一起,前去廚房用飯。
一升酒,一碗肉,一份醬菜,一碗蘿蔔湯,兩張胡餅。段晏吃得肚內溝滿壕平,很是開心。
吃罷,他帶著愉快的心情,邁著輕鬆的步伐,緩緩地踱步走去馬廄。
唐代,對於馬政極為重視。這是因為自開國之時,歷代君王多與大漠的突厥人征戰。
突厥人自然是馬背上的民族,也就憑藉著騎在馬上的優勢,曾經猖狂一時。唐人亦不落伍,隨即加強馬政,很快就對突厥人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馬政成為重要國政之一。
大唐多年的相對安定,以及糧食的豐產,再加上有合適的牧場,對馬匹數量的增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大唐頂峰時的馬匹數量,達到了七十五萬匹之多。
馬匹的來源,除了經常與漠北遊牧民族的絹馬貿易之外。在河西走廊內,也有廣闊的飼養、蕃息馬匹的場所。
馬政管理的最高機關,是長安城內的太僕寺。因為不同人員對不同質量馬匹的需要,更還不止於此機構為限。
尚書省也設立駕部郎中和員外郎各一人,以掌管官馬的登記和分配。
太僕寺和殿中省,各設立尚乘局與尚乘奉御,主要掌管官馬的遴選、飼養、調教和駕馭等事務。
這是帝國的中央機構,對於馬政的管控。進入到京城的,基本上是已經飼養成熟,經過挑選的良馬。
其下,就是以河西走廊,以及朔方一帶的軍馬場為主的各牧馬監。
牧馬監的官員叫作監令(正)、監丞,其下是負責草料、豆類、鹽等物料的倉曹、錄事等小吏,再就是倉丁、廄丁、牧丁等負責具體飼養的人員。
各軍團、部伍,以及河西節度使府這類的公務機構,內部也有相同的負責馬匹事務的官吏。
進入河西節度使府大門後,第一座院落的西側是州獄。其後,就是馬廄。
馬廄內,當然不都是馬。還有牛、駱駝、騾、驢,甚至一些羊只,由不同的人員進行專門管理。
當然,既然稱是馬廄,馬匹的數量,自然是最多的。
涼州處於河西走廊的東端,幾個處於焉支山、刪單等地的牧馬監,距離並不遠。可想而知,節度使府內的馬匹,與進貢到長安去的良馬,不相上下的。
府內的馬廄因為管理良好,原有的廄令被調去牧馬監任職。廄令一職暫時空缺,作為廄丞的段晏,也就負起了全責。
從飼料的監管,一直到馬匹的清洗、馬廄的清理,段晏倒也很是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