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和睦(第1/2頁)
章節報錯
見伏地南一再逼問,阿史那博恆只好帶著抱歉的眼神,看了看曹世宇,再幹脆地回應道:“我更喜歡鼓聲!”
伏地南聽了一愣,隨即就都大笑起來。眾人以為沒有聽清,都確認後,也是大笑不止。
這是因為,鼓,作為禮樂當然是必有的。但鼓更是軍中令行禁止,以及衝鋒陷陣時不可或缺的響器。
所以,作為行伍人,在場的人對於鼓聲早已是聽得習以為常,並不覺得新奇。宋通擊打的鼓,又不過是一面長二尺餘、直徑半尺左右的儀仗鼓。
即便宋通敲擊得再好,這鼓的聲音,也並不是很激烈高亢。
崔希逸左手捋著頷下鬍鬚,右手端起酒杯,對阿史那博恆笑著說道:“世人都有各自喜愛的事物。以此看來,阿史那就是鼓的‘知音’了!這也說明,阿史那博恆的確是勇悍之人!”
阿史那博恆連忙端起面前的酒碗,恭敬地與崔希逸對飲。
酒宴中沒有了緊張、壓抑的氣氛,眾人盡情歡笑、暢飲。
眼見已然盡興,伏地南見崔希逸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了,知道他冗事繁忙,不便再多打攪。
再與崔希逸對飲一杯之後,伏地南起身告辭。
崔希逸並不強行挽留,但卻堅持要送他出城。隨後,他再將孫誨喚到身邊,低語了幾句。孫誨連連承諾,先行走了出去。
伏地南推卻不過,只好與崔希逸並肩走出軍府,再一起上馬後並轡而行。一干侍衛,陪在兩人前後。
到了城門處,伏地南正要拱手道別,再被崔希逸邀請下馬。
孫誨已經得到事先吩咐,找來了許多茱萸、菊花。
伏地南略有驚訝之後,也就想起:今天是九月初九日,是漢人傳統的登高、祭祖、思親、團聚的時節。
接過孫誨遞來的茱萸,伏地南看著翠綠小枝葉之間的紅色小果實,覺得甚為可愛,不禁摘下一粒嚐了一口。
嘗過之後,他皺眉說道:“有點苦澀。”
“味道苦澀,但浸入酒中,卻可以強身健體!”崔希逸大笑著說罷,示意他把茱萸插在腰間的皮帶上。
接著,崔希逸接過孫誨遞來的一朵菊花,親手為伏地南插在耳邊鬢角。
隨後,他拉著伏地南的胳膊,一同順著馬道,登上城牆。
宋通等人也各自戴好茱萸和菊花,跟隨著上到城頭。
秋高氣爽,眾人極目四望。近前是廣袤的原野、迴環的河流;遠處,是巍峨的祁連山。
崔希逸喃喃說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伏地南大致知道,這首詩是號稱王摩詰的大詩人王維,思念親人所作。
此時聽到崔希逸念及,伏地南也就懂得,崔希逸是在借這首詩,來表達欲要與他保持兄弟般情義的深意。
躬身施禮道謝後,伏地南再環顧了一下四周的景緻後,緩緩地說道:“回紇人在塞外大漠,被突厥人經常欺侮。我的父祖輩被大唐接納,一直抱有感恩之情。即便是我父親承宗遭遇讒害,也沒有反叛。我的堂兄護述出手殺死王君毚,逃去了大漠,聽說也因風露病死。這樣想來,也都是悲劇。”
說著,他看向崔希逸,真誠地說道:“大使盡管放心,伏地南雖萬死,也必會忠誠於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