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看得明白(第2/2頁)
章節報錯
曹世宇冷冷地看著他的背影,暗自嗤笑。
大堂內,幾人落座之後,先有侍從送來水飲。
伏地南將自己本部的情況,比如羊只牛馬,儲存的預備冬季作為飼料的苜蓿草,管轄田畝中的收穫,現在部族中的人員數量等情況,逐一向崔希逸作了彙報。
稱讚伏地南做事負責認真以後,崔希逸表示已有專人進行了造冊。他對此也仔細地檢視過了,並就各冊中的分門別類的記載,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伏地南讚歎崔希逸仔細之餘,也再解釋道:並非作假,而是因為對於部分賬目的記錄、轉抄,負責人員一時疏忽,記錯了冊頁,而造成了失誤。對於這幾人,也都做了不同的懲戒。
聽到這裡,宋通暗自想道:應該對書卷、冊頁的使用,進行改良了。
唐末以前,人們所謂的看書,其實不是新時代那樣的一側釘好,然後翻看另一側的書頁。此時的書,其實還是以卷,或卷軸的形式存在的。
比如抄寫一部經。因為古人是從右向左書寫,因此寫完後就是從左至右地捲起來,成一個筒狀。看的時候,右手開啟左手移動捲筒,逐漸展開整部經卷。
而所謂冊,也並不是新時代的冊子,而是記載著不同資訊的單頁紙張。唐末,冊頁又出現了較為進步的各種折裝方式,以便記載更多內容和儲存。
正式的釘裝書,或者線裝書,是在明代才開始正式出現的。
想到這裡,宋通立刻說道:“大使,我去去就來。”說著,他快步走去前院的司戶署。
找了幾頁廢舊的記錄紙張,宋通將它們整齊地摞在一起後,再找來針線。然後,他將它們的右側,用線連線了一起。
他拿著這本與後世相當,後世人理解的真正的書冊,快步走回大堂。
崔希逸正與伏地南繼續說著,見到宋通拿來一本薄冊,不禁詫異道:“這是什麼?”
宋通將冊子遞給崔希逸,再開心地說道:“大使,這樣裝訂起來,不是更節省儲存空間,便於拿放、移動嗎?”
的確。古人在家中設立的書架,都是一卷卷的紙筒。這些書卷,簡略的,就直接以捲筒的形式;精緻的,就以卷、軸、縹、帶的形式,進行存放、記錄,以免錯亂。
所謂讀書破萬卷、學富五車等詞彙,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情形。
毫無疑問,這種形式肯定是佔用的空間太多,也不易保管——稍有不注意,這些書卷筒就會散亂,使得想要尋找某捲筒的人,為此苦惱不已。
再者,每逢官員升貶而需要挪動這些書卷筒時,又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或者將它們逐一展平,再仔細壓好;或者就直接放入箱囊中。
但這樣做,都是既費了力氣,又使得書卷筒極易損壞。
崔希逸隨意翻看著手中的書冊,不久也就明白了。他拍了一下大腿說道:“此事極易,但多少年來,人們都是按照舊習,沒有過多去考慮這個所謂的小事。”
對於漢人的書卷、書冊並不感興趣,但伏地南見崔希逸高興非常,也就對宋通一邊微笑著,一邊豎起大拇指稱讚。
孫誨領著二人,端來一些甜瓜、葡萄等水果。放在桌案上後,崔希逸隨即將手中的書冊遞給他:“孫副史,看得明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