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狸貓換太子,宋仁宗的身世(第1/3頁)
章節報錯
“朕完全想不到啊……”
宋仁宗趙禎不禁感嘆:“朕從來沒有想到能在十大功勳帝王佔得一席之地。
朕何德何能,能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帝王相提並論。
文治國家方面,朕自覺還不錯。
但是外戰方面,不僅是朕,還有我大宋建朝以來,就沒幾個帝王……”
宋仁宗趙禎自然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但他也沒辦法。
趙禎在位期間打了不少仗,雖說勝率挺高,但都是一些防守戰。
防守戰本來就比進攻戰容易很多,防守一方只要不丟失城池就算贏,進攻一方沒有開拓新的疆土就算輸。
自從後晉皇帝石敬塘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一切就變了。
宋朝的皇帝都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包括他宋仁宗,但是可惜沒有一個皇帝做到。
最後還是朱元璋出手,以徐達為元帥,僅用一年時間就收了回來。
小仗勝,大仗敗,假仗多。
這就是大宋立國以來的一直存在的通病。
這都是由於宋朝歷代帝王重文輕武的政治環境所決定的。
我們知道,之前強大的大唐,由於武官,由於是節度使的過於強勢,導致了華夏曆史著名的安史之亂,以致大唐由盛轉衰,一代王朝滅亡。
節度使割據削弱中央政權力量的局面直到唐朝滅亡也沒有改觀。
宋統一天下後,各代帝王應該就是基於此種考慮,吸收唐朝滅亡的教訓,開始削弱武官的地位,重文抑武。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整個宋朝產生了無數名垂青史的文人,比如辛棄疾、王安石、陸游、文天祥、歐陽修等人。
文學作品自然也是層出不窮,流傳千古。
但是,整個宋朝彪炳千古的武將卻是屈指可數。
幾百年間,也就出了岳飛、楊再興、韓世忠等人。
如果沒有名將帶領,裝備再好,兵卒再多的軍隊也不過是一群毫無戰力的無頭蒼蠅而已。
此種局面對於軍隊訓練水平的損害也十分嚴重。
雖然宋軍裝備還算精良,但因為重文輕武的大環境導致了普通士兵透過戰功晉升高位的渠道不暢,武將地位又低,其訓練作戰的動力可想而知?
想想唐太宗李世民,貴為天子還親自帶兵訓練,教官兵他最擅長的射箭,這在宋朝哪個皇帝能做到?
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宋朝把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這樣萬一戰事突發,就會指揮不靈。
再加上採取更戍法:禁軍輪流更換駐地,將軍不隨軍調動。
如此一來便可以做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藉以防範士兵和將領之間發生深厚的關係。
徹底了消除唐末五代軍事將領以武力稱雄一方,威脅到朝廷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