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此人是真的厲害啊,始皇帝嬴政有這樣的虎將,何愁大事不成啊。”

“大秦能滅六國,他的功勞非常之大啊。”

唐太宗李世民看著王翦的盤點影片,不由感嘆。

“可以說秦滅六國,其中就有五個是王翦父子所滅啊,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王翦父子的強大之處。”

“還有,雖然說王翦只是滅了三個國家,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王翦所滅的兩個國家實力都算雄厚的,無人敢說趙、楚弱,因此他的功勞是當之無愧的。”

“王家無弱子啊。”

…………

王翦不僅軍事才能強,政治才能更是一流。

如果拿韓信和王翦比,軍事才能來說,韓信或許會略勝一籌,但是談到政治能力,王翦幾乎呈現出碾壓之勢。

這是為何呢?

首先,大局意識自古至今都是傑出人物的優點。

注重運籌帷幄才能做一番事業。

上到國家帝王統治一方,下到平民百姓過日子,只有眼界寬了,看的才遠,才明白天地有多大。

眼界決定境界,眼界小的,一般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就。

透過秦朝大將王翦父子的故事,可以瞭解一下大局意識是如何的重要。

王翦打敗六國的當前形勢是什麼?

那就是功勞太大。

哪怕秦王嬴政再相信他,但是一些客觀上的因素,也有些害怕他會造反。

這不管是始皇帝嬴政,還是其他皇帝,都會害怕,或者說是考慮的東西。

只因為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戰將,被譽為秦國第一大將。

王翦年輕時候就是秦始皇的侍從,平日最好武藝軍事。

秦始皇親政後,平定內部嫪毐、呂氏不穩定因素後,開始征戰六國。

王翦初露鋒芒,率兵攻下趙國九座城池。

十八年再次攻趙,與趙國一號名將李牧對峙,成功使用離間計讓趙臨陣換將,成功滅趙。

十九年,領兵直接攻進燕國都城。

二十二年,王翦之子王賁帶兵水淹大梁城,逼魏王投降,魏國覆滅。

二十三年,王翦領六十萬秦軍攻楚,擊殺楚國名將項燕,次年擒楚王。

自此,王翦滅趙、燕、楚,其子王賁滅魏、齊,這對父子滅了六國中的五國,

如此軍功,即使沒有讒臣進言,任何一個皇帝打內心裡也會忌憚,這就是功高蓋主。

按常理來說,以王家在軍中威勢和能力,以及在大秦的威望,如果王翦產生反叛心理,整個大秦都將會立刻天翻地覆,一夜間秦國易主也是可能的。

這種情況下,你說秦王怕不怕?

王翦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有多聰明。

王翦把矛盾和光芒轉移,悄悄站在陰影裡。

秦二十三年,時間來到滅六國最後一步,這也是最難的一步。

秦始皇問群臣,需要多少兵能打敗強大的楚國,沒人說話。

秦始皇問王翦:王將軍,你怎麼看?

王翦回答說道:大王,如果讓我領兵,不夠六十萬大軍,是沒辦法成功的。

始皇帝一聽六十萬大軍,有些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