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徐達常遇春誰更出色(第2/4頁)
章節報錯
徐達和常遇春是明朝開國武將中,戰功最顯赫的兩個人,相當於朱元璋的正副元帥。
然而這兩個人,徐達是朱元璋的發小,出生窮困,沒讀過什麼書,也沒看過什麼兵法。
常遇春也是因為貧困,加入到打家劫舍的強盜窩裡,後來才投奔朱元璋。
也就是說,這兩個人本來完全不懂得帶兵打仗,為什麼最終卻成為了大明王朝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呢?
首先是徐達和常遇春武功高強作戰勇猛。
徐達和常遇春雖然之前沒有學過兵法,沒有帶過軍隊,但是他們有個特點,都學過武功,有一身好武藝。
因為有一身好武藝,因此在軍隊中讓人佩服,受士兵愛戴。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一個不會武功的白面書生來指揮打仗,那些士兵們肯定不服他。
而徐達和常遇春本身武功高強,士兵們都會覺得他們“有水平”,當然就聽他們的話了。
華夏古代寫的那些演義,裡面的將軍們,都是武功很高強的。
隋末演義中,還搞了一個好漢們的武功排名。
甚至打仗的時候,通常都是先將軍打,決出勝負以後再士兵打。
所有這些,雖然與實際情形是不一樣的。
問題是,不一樣,為什麼演義還會這些寫呢?
這說明,在老百姓的心裡,是很重視軍隊中將軍的武功的。
徐達和常遇春武功高強,自然很受敬重。
徐達和常遇春除了有一身好武藝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他們在戰場上打仗的時候,作戰勇猛,每次都是衝鋒在前。
史料中就有很多地方特別記載了他們衝鋒在前的例子。
既然主帥都衝鋒在前了,士兵怎麼可能不跟上呢?
所以打起來自然就非常厲害了。
其次,徐達和常遇春的對手也沒有學過兵法。
徐達和常遇春的部隊,和元朝軍隊打仗的時候不多。
他們和元朝軍隊打仗,都是在平定了南方以後。
而當時的南方,主要是陳友諒張士誠這些人的部隊。
而這些人,本身也都是農民軍。
雖然徐達和常遇春沒有學過兵法,陳友諒張士誠這些對手的將軍們也沒有學過兵法。
當大家都沒有學過兵法的時候,打仗主要就靠的是勇猛,靠的是軍隊裡將軍的魅力,而不是計謀了。
事實上,明末的統一戰爭,打仗的時候使用的計謀,確實沒有秦末以及三國時期有名。
秦末和三國,有非常多了不起的軍事家,謀略家。
但是元末被後世記住的軍事家謀略家似乎很少。
像李善長劉伯溫這種,他們其實很少指揮打仗,更多的是戰略規劃及後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