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

徐達獲封魏國公,在六位公爵中位列第二,僅次於韓國公李善長,食祿五千石,在所有功臣中最多。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朱元璋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賜葬鐘山之陰,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朱元璋將開國功臣屠戮殆盡、卻對徐達網開一面,有如下原因:

一,忠心耿耿:發小朱元璋回鄉募兵時,徐達欣然應召,成為朱元璋麾下淮西二十四將之一,隨其南北轉戰。

當朱元璋被孫德崖軍抓為人質時,徐達願以自己交換朱元璋當人質,故對朱元璋有救命之恩。

其後,隨朱元璋滅陳友諒、擒張士誠、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克大都、征討北元,戰功卓著,被朱元璋列為開國第一功臣,死後追封中山王。

二、功高不伐:勞苦功高卻謙虛謹慎不誇耀自己。

中山王徐達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

所以死後能“賞延後裔,世叨榮寵。”

朱元璋也曾贊其“不矜不伐”。

三、毫無貪慾:“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即徐達)一人而已!”

四、虎將仁心:徐達“攻城不屠,受降不殺”,朱元璋曾當著諸將誇他:“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

五、保持敬畏:徐達深知伴君如伴虎之理,故能處處表現出對朱元璋的敬畏。

據說,他因棋藝高於朱元璋,故對弈時均故意敗北。

朱元璋知道後,令其放手一搏。

徐達一局取勝且將棋子走成“萬歲”字樣,朱元璋大喜,賜其莫愁湖。

又據《智囊》載:朱元璋稱帝后曾灌醉徐達,命內侍送徐達至自己稱吳王時居住的宮殿。徐達半夜酒醒得知所居處時,立即起身“趨丹墀下,北面再拜,三叩頭乃出。”朱元璋“聞之,大悅。”

五個因素中,竊以為第五才是關鍵。

徐達是得以善終的,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麼,徐達為何能在朱元璋麾下武將中位列第一?

元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回鄉招募士兵,二十二虛歲的徐達前來應徵,從此和朱元璋發生交集。

朱元璋比徐達大四歲。

這年冬天,朱元璋率領淮西二十四將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徐達是其中之一。

元至正十五年,郭子興在和州捉住孫德崖,而孫德崖的部眾也逮住朱元璋,徐達挺身而出,以身犯險,到孫德崖軍營換回朱元璋。

朱元璋深受感動,更加信任、重用徐達。

元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率軍攻佔金陵後,立即派徐達攻取鎮江,出發前,朱元璋囑咐徐達說,嚴禁士卒燒殺搶掠,徐達認真執行命令,攻入鎮江後,號令嚴肅,百姓生活如常。

此後,徐達先後率軍攻下常州、宜興、寧國路等地。

元至正十八年七月,郭子興的第三子郭天爵謀叛被誅。

十一月,朱元璋親征婺州,讓徐達留守應天,把自己的後方交託給徐達,由此可見朱元璋對他的信任。

當時邵榮統領郭子興舊部,與朱元璋同是江南行省平章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