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軍隊怎麼樣了?

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先後建了三大營,皇帝直接節制,對外可以守國門,對內可以震懾藩王。

明朝初期幾十年一直是最強戰力的軍隊。

張輔在征討安南時,發現安南火器使用的優點,用降將在工部任職,建成專門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加上五軍營的重灌步兵,三千營的機動騎兵部隊,明朝初年就是靠三大營把蒙元勢力逐出漠北,直接導致他們分裂成了幾個部落,勢力衰弱。

可是,就是這麼一隻戰鬥力強悍的部隊,在英宗時期開始變得渙散。

首先,三大營的指揮權被宦官集團把持,鎮守內臣,也就是太監做監軍,掌管三大營各部的日常事務。

這些人不懂軍事,不會練兵,但是他們擅長把營中精壯兵士派去墾荒,或者去自己田地去勞作,給自己幹活、種田賺銀子,名曰太祖舊制屯田。

錢,按照親疏遠近私分。

大營裡留的是老弱充樣子。

試想一下,軍隊戰時能戰,靠的是平時訓練,技能陣法,都是要反覆練習,才能在戰時發揮作用啊。

這些太監監軍們掌握基層軍官的晉升大權,往往安插自己的親信進入軍隊鍍金,升遷還很快,而真正能打仗會練兵的既沒有指揮權,也沒有升遷的機會。

所以說,三大營的基層軍官管制體系已經在崩潰邊緣。

塞外的蒙元勢力在被洪武大帝朱元璋,成祖朱棣前後幾十年的打擊下,蒙元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

成祖朱棣用了十四年,先後五次征討塞北,重創韃靼和瓦剌。

韃靼和瓦剌也都表面上臣服明朝。

後來,瓦剌打敗韃靼,併吞其各部落的人馬,瓦剌太師也先在英宗時期統一各部,逐漸強大起來。

英宗正統十四年,瓦剌太師也先派遣使臣兩千多人到明朝朝貢,要求賞賜。

那時候,明朝的朝貢體系就是一種貿易方式,邊陲少數民族來中原王朝朝貢,帶著各種產品,名義是給皇帝進貢,實際上是等著皇帝的賞賜,而一般來說皇帝的賞賜會遠遠大於朝貢的價值,這樣朝貢者得到實惠,賞賜者得到萬國來朝的面子,皆大歡喜。

可是,這次來的人多了,據說還謊報多出一千人,掌權的王振又很吝嗇,他不準瓦剌提出賞賜要求,還價直接砍掉五分之四,這次朝貢讓沒有佔到便宜的瓦剌太師也先極為惱怒。

開始調集人馬,兵分四路攻掠明朝的邊境城市。

也先親自帶兵攻擊大同,大同守將吳浩戰死,大同丟失的戰報就傳到北京城。

明英宗此時已經二十三歲,面對戰報一籌莫展,問王振該怎麼辦。

王振說,不就是幾個瓦剌騎兵麼,何足掛齒,皇帝御駕親征,瓦剌兵一聽說不就望風而逃了麼。

英宗看王振說的如此輕鬆,竟然就覺得這事應該是很輕鬆就搞定了。

想象一下父祖都曾御駕親征塞外,認為自己親征也一定是出師必捷。

皇帝決定御駕親征,三天後出發。

可是明朝的大臣們可不這麼想,兵部和吏部的主官都紛紛勸諫。

就三天?

三個月準備也不一定可以啊。

打仗不是兒戲,需要長時間的規劃。

結果英宗不聽,一意孤行,勸諫者治罪,結果朝堂再無反對聲音。

這年七月,英宗和王振帶著調集的大軍出發,出居庸關往西開拔,號稱五十萬,實際估計有三十萬到三十五萬人。

王振對待軍國大事極為兒戲,出征的各項準備工作根本就沒有細緻周密的籌劃,就倉促出發。

進入山區後士兵又冷又餓,物資和糧食的保障根本沒有提前進行,兵士沒有準備秋衣,苦不堪言。

而瓦剌聽說明朝皇帝親征,他們就先撤退,觀察明軍的態勢,準備誘敵深入。

而王振聽說瓦剌有撤軍退卻的跡象,就跟皇帝說是天威所致,瓦剌已經害怕的撤軍了。

王振以為瓦剌軍撤退,也就就坡下驢,宣稱獲勝,班師回朝。

可是,這問題就出在回去的線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