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秦朝一統天下,王翦的作用無比之大(第2/3頁)
章節報錯
司空馬自然不滿意這個職位,於是他遊說趙王遷,想受重用。
他對趙王遷說:“秦趙二國交戰,不知誰勝誰敗。現在請問大王,趙與秦哪個大?民眾哪個多?哪個國家金鐵糧草更充足?哪個國家安定?哪個丞相賢明?哪個將領更英武?哪個國家政令更明?”
對此問題,趙王遷信心不足,皆答不如秦國。
於是司空馬道:“現在大王之國,處處不如秦國,兩國交戰,大王之國必亡。”
趙王遷一聽,擔憂起來,忙向司空馬討教救國之策。
司空馬道:“如果大王分一半國土給秦國,秦國必然接受,秦不費吹灰之力得半個趙國,必然大悅而受地卻兵。
秦國受趙地而實力增加,山東各國必然驚恐,唇亡齒寒,諸侯們必然懼而救趙,於是合縱之事乃成。
這樣,大王雖然名義上亡趙一半,實得山東各國支援以抗秦,秦國就有可能不足抵抗而亡。”
趙王遷一聽司空馬的餿主意,不免十分失望,回答道:“前日秦攻趙,趙國賄以河間十二縣,仍不免於秦禍,如果又割國之一半,趙國力不能生存,這是亡國之計,望君再想一個好辦法。”
司空馬又道:“臣本為秦刀筆吏,未嘗領兵作戰,請大王任臣為將,與秦軍交戰。”趙王遷無法同意他做將領,於是司空馬告辭離開趙國。
司空馬行至平原渡時,守令郭遺問道:“請問客人,現在趙國形勢如何?”
司空馬便說趙王不用其計,趙必亡。
郭遺又問:“以客人推斷,趙國何時亡?”司空馬道:“趙王若用武安君李牧為將,還可維持一年,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現在趙王聽信奸佞韓倉,這個人嫉賢妒功臣,如今趙國危在旦夕,趙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果不出司空馬所料,武安君李牧因戰功赫赫,遭韓倉的嫉妒,於是他在趙王面前極力誣陷李牧。
另一奸臣郭開收受了秦國的重金賄賂,也向趙王誣告李牧謀反,昏庸的趙王遷不辨忠奸,信以為真,馬上下令逮捕李牧,讓趙蔥及齊人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
李牧自知為奸人所害,拒不受命,但終於被趙王派來的人逮捕,李牧被押解到邯鄲,韓倉當面誣陷李牧:“有一次,將軍獲勝,大王向將軍敬酒,將軍藉口為大王祝壽,欲行刺大王,罪當死。”
武安君申訴道:“臣身長臂短,不能及地。為此,請工人以木材接手,大王不信,請親自觀看。”
李牧出示雙手讓韓倉觀看,並請求韓倉向趙王言明。
韓倉本欲置李牧死地,一口回絕:“大王賜將軍死,不赦,臣不敢言。”
李牧知自己必死無疑,只得向北面拜後,赴死。因趙制人臣不得在宮中自殺,李牧便迅速出宮,舉劍自誅,因臂短不能及,便銜寶劍抵柱自刺而死。
趙王遷被流放房陵。
名將武安君終被潛殺,司馬尚被廢,這樣,趙王遷自毀長城,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
秦將王翦聞知李牧死,大喜過望,遂率大軍攻趙。
趙蔥、顏聚率軍抵抗,這二人哪是王翦的對手,一仗下來,一敗塗地。
趙王遷八年秦軍攻入邯鄲,虜趙王遷及顏聚軍。
趙國滅亡。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趙國無疑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對手。
而王翦幫助嬴政消滅了戰國,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秦國統一的進度。
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趙國滅亡後,秦國的疆域已經和燕國接壤了。
而這,無疑讓燕國上下十分恐懼,所以有了荊軻刺秦這一故事。
秦始皇十九年,發生了華夏曆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
荊軻失敗,秦王嬴政對此事自然十分憤怒。
嬴政心想,自己都還沒有找燕國的麻煩,燕國自己就送上門了?
於是嬴政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
在這場戰役中,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國和代國的聯軍由燕國太子丹統領,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
在此基礎上,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燕國的殘餘勢力,是由王翦之子王賁率軍清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