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霍去病將之典範,吾當效之啊。”

岳飛坐在軍營中,看著衛青的盤點影片,不由感慨。

對於衛青,他是尊重的。

這位一樣傳奇的主帥,誰又能不尊重呢。

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都是為了自己的民族,驅趕外敵,奮鬥一生。

“戰法革新破匈奴,衛青始啊。”

“可以說,衛青的戰功和軍事成就影響深遠,他的很多戰術思想,我岳飛都不得不服啊!”

“華夏正是有了這樣優秀的前輩,才能更好的激勵我們這些後輩奮發上進啊。”

“衛青的戰術思想,我岳飛也用過,不得不說,有些思想,即使過了千年,也依然有效。”

…………

衛青才幹絕人,對士大夫們有禮,對將士們有恩,戰場上也能與之同甘共苦。

即使常有人評價衛青過於“和柔”,但作為七戰七捷,自立漢以來始破匈奴的將軍,亦或出入禁中掌議論的侍中、太中大夫和參決政事、秉掌樞機的內朝大司馬大將軍,都需過人的能力和魄力。

對外辱強敵,衛青有力回擊,而對待同仁,則謙和仁讓,氣度寬廣。

《資治通鑑》記載太子和皇后為日漸寵衰後常常擔憂,漢武帝主動找到衛青表示太子溫厚好靜能安天下,是最合適的守城賢主,並讓衛青轉告。

衛青在世的時候,從無人敢構陷衛太子,直到他去世之後,很多臣下認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援,企圖陷害太子的才逐漸多了起來。

武帝后期許多為禍之人,如李廣利、巫蠱之禍時的江充等也均是在衛青去世幾年或十幾年之後,才開始擔任職務。

漢朝人真的對衛青評價很高嗎?

首先,漢朝有很多人都曾高度稱讚過衛青。

最簡單而言,漢武帝本人對衛青都非常認可,他在衛青死後,特意在茂陵東北修建了一座陰山形狀的墓冢。

“起冢象廬山”,並賜他諡號“烈”,取《諡法》“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之意。

還有,淮南王“八公”中的伍被曾評價衛青說:“大將軍材幹絕人,對待士大夫有禮貌,對將士有恩德,眾人都樂意為他效勞。大將軍騎馬上下山岡疾駛如飛,才能出眾過人。”

不僅如此,淮南王劉安打算謀反時,曾派謁者曹梁出使長安,他在歸來時也說:“大將軍號令嚴明,對敵作戰勇敢,常身先士卒,即使古代名將也無人比得過!”

從這層意義上說,和衛青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都非常之高,至於西漢之後,人們對衛青的評價,就更是以稱讚居多,甚至而言,衛青直接成為絕世名將的代言人。

既然如此,為什麼後世很多人在翻開歷史時,會覺得漢朝人們對衛青的評價普遍都不高呢?

為什麼有人會說歷史上對衛青評價很低呢?

其實,這主要是大家的一種錯覺。

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錯覺,最主要是因為一本書,它叫做《史記》。

因為,對於後世絕大多數人來說,大家所瞭解到的衛青,大都是來源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而在《史記》一書中,司馬遷對衛青的評價並不高,甚至還帶有某些貶義。

最簡單而言,司馬遷把衛青記錄在《佞幸列傳》中,說他是以外戚的身份才得到皇帝寵幸,相當於是“漢武帝的男寵”。

只不過因為衛青才華橫溢,又不願自甘墮落,這才取得偉大的功績。

並且,在司馬遷《史記》中的《衛將軍驃騎列傳》中,總給人一種欲說還休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