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哪裡就打哪裡!”

“真是好氣魄!”

“這常遇春真是一位不錯的好將領啊。”

“哎!哪像我!”

大漢,未央宮。

剛下了朝會的劉邦表情猛然一變,直接從一旁抽出自己的配劍,然後瘋狂得砍著龍案。

“為什麼別朝將領都如此忠心耿耿!”

“而朕呢?”

“朕讓韓信率兵打下齊國,韓信竟然託下使給朕帶話,讓朕封他為齊王。”

“呵呵……”

“這天下的東西,朕主動給的,你才能要,你主動向朕要的,朕能給,但僅僅只是能給而已。”

“這混蛋韓信,該死!”

劉邦自認自己一向對下屬不錯。

但是,韓信這般行為,卻讓他對韓信產生了隔閡。

議價權的提升,在劉邦眼裡,是韓信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大漢離不開他。

而不是如韓信看到的那樣,韓信實力越來越強,想法越來越離譜,威脅越來越大。

所以,韓信的死是必然的。

天空的投影仍在繼續:

【剛開始的常遇春,受朱元璋的待見還不是太深。】

【這是因為常遇春投靠朱元璋的時間相對較晚,當時朱元璋胸懷大志,想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宏圖偉業,並且已經小有氣色,而常遇春卻還只是一個跟著山賊混飯吃的小混混,兩者的身份地位都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加入朱元璋的軍隊以後,常遇春的軍事才能展露無遺,尤其擅長統領騎兵打先鋒。】

【俗語說:“衝鋒的怕耍橫的,耍橫的怕不要命的”,而常遇春,就是不要命的那種人。】

【而真正讓常遇春名聲大振的,是攻佔採石磯之戰中。】

【朱元璋和元軍在採石磯爆發戰爭,這裡是長江邊,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朱元璋攻佔幾次都沒有成功。】

【朱家軍每次想過河,但對面的元軍也不是傻子,每當朱家軍一過河,過面的弓箭如同雨點一樣向朱家軍射過來,將士們頓時死傷摻重。】

【這種局面僵持了下來,對朱家軍很是不利。】

【就在朱元璋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一個將士乘著小船,一馬當先,一路往元軍方向殺過去,元軍的弓箭朝他射過來了,他一手拿著寶劍撥開箭雨,一手拿盾牌護住自己。】

【等靠近岸邊了,元軍使出了長矛,他一把就給對方挑落如水,成功上岸。】

【這個人就是常遇春,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不過如此勇猛罷了。】

【對岸的朱元璋見元軍被常遇春打散了,喜出望外,趕緊號令朱家軍攻了上去。】

【這一次採石渡江戰役的勝利,使得朱元璋在採石和太平粉碎元軍的水陸兩路進攻後,得以集中精力攻打集慶,不久後,朱元璋又攻下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為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常遇春的功勞不可謂不大。】

【也正是這一次,讓常遇春聲名大振,不少朱家軍都記住了這個名字,而這一年,常遇春才不過二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