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鴉雀無聲(第1/2頁)
章節報錯
感慨歸感慨,陳偉恩的腳下動作絲毫不慢,正向面對梅老闆1米距離嚴陣以待。
任何一個梅西的精彩集錦,壓大軸的片段必定是梅老闆1過5打空門的“馬拉多納神蹟”。
當時是在2007年4月巴塞羅那對陣赫塔菲的比賽中,19歲的梅西天神下凡,在中線與右側邊線的夾角處接球啟動,連續突破赫塔菲4名球員的圍追堵截,殺入禁區過掉門將打空門得手。
梅老闆堪稱陳偉恩的半個“師傅”,這個1過5進球陳偉恩不知道研究揣摩過多少遍,觸球、變向、距離、節奏甚至細微的假動作,陳偉恩都進行過拆解並嘗試代入。
巔峰梅西1秒4動的高頻率觸球陳偉恩也無法做到,兩人的身高差距有10厘米,1秒2動已經是陳偉恩在精準控球前提下的極限。這是身體條件決定的,牛頓爵士的威壓就是陳偉恩這個輪迴者也無力抵抗。
當然,在直線加速的情況下,陳偉恩必定比梅西單位步伐更大,這也是身體條件決定的,梅西同樣無力抵抗。梅西追不上卡卡的名場面想必很多人都看過,那不是因為梅西速度不夠快,單純是因為卡卡每一次變向都能多跨出二三十厘米,梅西在身後亦步亦趨追不上再正常不過。
從知道淘汰賽要對陣巴薩,陳偉恩就不止一次地預演過與梅西的對位,把自己代入當年赫塔菲的防守球員,思考如何應對梅西的持球突破。
首當其衝被他否決掉的,就是常規的盯人防守策略。
常規的人盯人防守無外乎是盯肩、盯髖、盯胯、盯腳等幾種,各有好處也各有隱患,全看防守人的個人習慣,但不管盯哪裡,絕對不包括盯球。
畢竟人的重心移動肯定快不過球的滾動,跟著球跑大機率失位。過人過人,必定是球在先人在後,盯住人萬一預判失誤還有機會戰術犯規球過人不過,但只盯球不盯人,結果多半是人球全都盯不住。
所以青訓教練教防守的時候,第一件強調的事情就是“卡位”,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是“常規”的策略,自然會受到“非常規”異端的挑戰,比如梅老闆就是典型的“非常規”。
人盯人其實是一個攻守雙方互相試探重心變化的過程,由於持球方有主動權,防守方往往會採取“慢半拍”的方式,儘量消除對手假動作的干擾,在確認持球方重心方向之後再跟隨移動。
一般情況下,持球方的先動優勢會被隨後的觸球調整所抵消,再加上防守方有內線移動的身位優勢,因此常規的盯人防守公式是能夠成立的。
但當持球方在某一層面具有碾壓級別的優勢時,也就是所謂的“進攻天才”,這個公式立刻崩塌。
普通職業球員1秒鐘重心調整1次,陳偉恩1秒2次,巔峰梅西1秒4次,老年梅西依然能夠做到1秒2到3次,如果還套用常規公式,結果就是防守方半秒之間姿態崩潰,原地呆站目送梅老闆過馬路,這裡點名艾特博阿滕。
亦或者防守方所依賴的“觸球調整”,梅老闆的超絕球感讓他可以無需調整直接銜接下一個動作,卡著你重心青黃不接的時候連觸帶過。這也是為什麼梅老闆的集錦裡有很多鏡頭,防守方明顯追平了身位,可是卻“放任”梅西繼續推進形同臥底。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別人趟球是人跟著球跑,球在前人在後,球變的多人變的少,梅老闆則是人領著球跑,人在前球在後,人變的多球變的少。
因此陳偉恩的策略就是盯球不盯人,對於梅西的姿態變化一律無視,只管盯準了球。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儘量削減人體“條件反射”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畢竟人在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往往是身體比腦子動的更快,越是經過專業訓練的球員越是無法剋制。
當然有好處就有壞處,不說心分二用同時兼顧人和球的精力消耗,這樣防守讓陳偉恩徹底喪失了預判搶斷的可能性,而且當梅西與隊友配合打踢牆推進時將非常無力。
但是面對梅西這個球感、步頻、速率、人球結合全部超凡入聖的BUG級人物,陳偉恩只有一個“身位優勢”可以放心地依賴,這已經是他認為的副作用最小的防守策略。
畢竟防守方內線移動是無可爭辯的天然優勢,梅西就是1秒6動8動也無可奈何,想要突破就必須讓陳偉恩失位,要麼假動作誘騙要麼速度碾壓要麼靠力量硬撞,總歸要佔一樣。
陳偉恩面對梅老闆速度不虛力量不懼,唯一要擔心的只有吃到假動作,這就是陳偉恩盯球不盯人策略的依據。
……
事實上,當梅西持球提速走外線時,陳偉恩的注意力是一分為三的,三分在梅西身上,三分在球上,大頭兒的四分倒是在周邊情況的觀察上。
陳偉恩運氣足夠好,不僅在於他對位的是三旬開外的梅西,還在於梅西所在的是巔峰已過的巴薩。
比如正在兩人外線套上、與本戴拼速度的羅貝託,陳偉恩就可以完全無視,因為梅西把球塞過去肯定拿不回來,羅貝託沒有繞過本戴和陳偉恩兩個人把球敲回來的能力。
再比如肋部覓縫跑位的保利尼奧,陳偉恩同樣無動於衷,梅西把球傳進去基本上等於警報解除。暴力鳥沒有見縫插針的功力,在陳偉恩繞前卡線的情況下,他只有回傳拉基蒂奇或布斯克茨一條路可走。因此當梅西選擇外線推進遠離佈教授和老白時,陳偉恩可以頗為放鬆地在內線跟著跑,間隔一步距離既不伸腳也不搶斷,始終卡在球與球門之間。